身着民族服饰的彝族姑娘吉玛次呷在乡野间行走的一则短视频,今年五月在网上爆红。她佩戴齐肩的银饰,头戴黑色圆帽,肩披宽大披毡,一双深邃的眼眸望着镜头,让观众不禁赞叹,她的眼神中仿佛藏着连绵的大山。
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的大石板古村,依山傍水,景色宜人。化身旅拍摄影化妆师的吉玛次呷,就在这里工作。她的店里挂满了彝族、藏族、苗族和傈僳族等民族服饰,尽管还未到旅游旺季,慕名而来的游客已络绎不绝。
大石板古村是昔日的丝绸之路驿站,拥有数百年历史。村中集市始建于明代,青石板古道两旁分布着旅店、茶馆、商铺和百年古庙。如今,马帮商旅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身着民族服装、体验民族文化的各地游客。
随着茶马古道的衰落,大石板古村从繁华的物资交易中心变为普通的渔村。村民们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过着朴实的生活。旅拍摄影店店主孙静回忆道,村里曾遍布破旧的土坯房,许多老屋年久失修。
2019年,四川启动了乡镇区划和村级建制改革。次年,大石板古村完成了村级建制调整,三村合并成立了大石板社区。自此,这座古村落得以保留下来,并焕发了新的生机。
大石板古村充分利用原有资源,打造出了“山、水、林、田、路”相结合的传统村落体系,让沉寂的“老宅”重新焕发活力。随着邛海湿地恢复保护工程的启动,环湖路内的居民全部搬进了古村。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为古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旅游条件。
村民们开始思索如何在自家门口增收。2023年初,孙静和合伙人蒲国开的建昌古城旅拍店铺到期。一番寻找后,她发现自己的故乡大石板古村是最理想的新址所在。孙静表示,古村如今是年轻人打卡邛海的必去之地,旅拍摄影的民族服饰比彝族居民的日常服饰更加鲜艳亮丽。
短视频平台的兴起,让大山古村的旅拍生意也赶上了潮流。“浅色、反差较大的民族服饰更受游客欢迎。”孙静说。店里不仅订购了一批改良的民族服饰,还引进了流行的马面裙、泉州“簪花”等新款式,为游客提供更多选择。
大石板古村自建自营的精品名宿“归心‘12间’”,是壮大集体经济的一项举措。民宿经理肖文婷是一位返乡工作的大学生。她说,2023年以来,每逢节假日,村内的酒店和民宿都可谓“一房难求”,单日接待游客上万人次并不稀奇。来到大石板的游客从本地到全国,甚至远及海外,提升了村里的管理和接待水平,也开阔了村民们的眼界。
彝族摄影师里合认为,旅拍是展示各民族服饰文化的一个窗口。当远道而来的顾客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照片时,也在推广着民族民俗文化。在吉玛次呷爆红的短视频下,许多人赞叹民族服饰的“高级之美”。吉玛次呷则会与留言者互动,介绍服饰背后的民族文化和山水风貌。
孙静指出,游客时常对国内一些“打卡胜地”的千篇一律提出不满,大石板古村旅游要避免昙花一现,不能“混淆风格”。
孙静表示,“新兴元素固然能为游客提供更多选择,但各民族在长期互动与融合中孕育出的文化之美才是大石板古村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