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 2024 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预计,中国经济将在 2024 年增长 5%。
报告指出,今年年初,全球经济活动和贸易表现稳健。亚洲出口的增长,尤其是该地区在技术领域的强劲表现,推动了贸易增长。
IMF 最新预测显示,2024 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维持在 3.2% 不变。报告上调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预期至 4.3%。日本和美国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被下调,其中美国今年的经济增速下调至 2.6%,反映出其经济增速低于预期,国内消费增长放缓。IMF 首席经济学家皮埃尔·奥利维耶·古兰沙表示,中国等亚洲新兴经济体仍是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古兰沙指出,美国债务占 GDP 的比例不断上升,对美国自身和全球经济构成潜在风险。
大国工程展现“创新力”
今年上半年,我国自主建造的大型工程接连亮相,多个超级工程稳步推进,彰显了我国制造业的强劲实力。
由我国自主设计和建造的海洋油气平台,总重约 3 万吨,于西江油田安装就位,标志着我国海洋油气装备自主化建造能力取得重大突破。西江油田距离深圳东南 150 公里至 175 公里,投产 30 年来,累计产原油超过 1 亿立方米。随着西江 30-2B 平台正式投用,将推动油田年产量突破 300 万吨,为粤港澳大湾区能源供应注入新的动力。
今年以来,海上风电产业成功进入大兆瓦时代;全球最大“人造太阳”核心装备安装完成;国产第二艘大型邮轮交付时间确定;全球首个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正是这些超级工程,彰显了我国制造业的大国实力,也推动着大型装备制造企业不断研发和突破。其中,运输这些大国工程建设所需的体积庞大、重量高达数千甚至上万吨的超大部件,离不开能够承载万吨级货物的特种运输车。
湖北三江航天万山特种车辆有限公司副总设计师 王志国:我们可以拼接几十组车,运输重量可达几千吨至上万吨。
这款特种运输车不仅体积大,轮胎也特别多,而且非常灵活。它身上的各个模块单元可以根据货物重量和长度的变化,前后左右组合拼接,最大可运输 5 万吨货物,已广泛应用于装备制造、石油化工、船舶建造等工程领域。
城市改造展示“更新力”
在我国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各地正在因地制宜地探索城市更新的实施方案,期望更新后的城市能带来更好的生活体验。
老厂房摇身一变成为热门打卡点,老城区汇聚了众多消费场所,街头巷尾的口袋公园和共享绿地随处可见。这些变化都离不开一个关键词——“城市更新”。
住房城乡建设部表示,全国已实施超过 6.6 万个城市更新项目,投资总额达 2.6 万亿元。其中,围绕既有建筑的改造利用,已有 78 亿平方米的建筑物得到改造,安全性和节能水平得到提升。去年,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新开工项目 5.37 万个,加装电梯 3.6 万部。
今年前五个月,全国已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 2.26 万个。全国已实施 2900 多个完整社区建设项目,精准补齐“一老一幼”设施 3500 多个;更新改造老厂区、老商业街区等 2600 多个;建设和改造医疗、体育、教育、文化设施近 1.5 万个。
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汪科表示,下一步他们将加快完善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明确城市更新的目标任务、制度创新举措和保障措施。重点推进城市体检制度、城市更新规划制度和城市设计制度的建立,通过城市体检排查民生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作为城市更新的重点任务。
历史文化街区和建筑:“留皮换胆”
上海黄浦区有着中心城区最大的石库门里弄片区,与中共“一大”会址相邻,拥有巴金故居、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旧址等共 13 处文物。如何让老建筑在新时代焕发活力?当地采取了多种方式。
近期,该区域部分建筑正在进行墙面修补,所采用的技术理念被称为“留皮换胆”。具体来说,就是完整保留建筑的外立面,同时结合适当的修缮措施,展现历史建筑的风采。灵活调整内部空间结构,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上海建国东路历史风貌保护及城市更新项目总指挥刘慧明表示,为了保留老街区的肌理,他们不仅对现状建筑进行了 3D 扫描,还从城建档案馆调取了百年前的图纸,对街区进行修复,尽可能地还原历史风貌。
当前,上海将“历史风貌魅力重塑行动”纳入城市更新行动方案中。
到2023年,上海计划完成3个以上历史风貌保护区、风貌保护街坊、风貌保护道路项目;推进3个以上历史古镇保护修缮和更新利用示范项目;打造15个以上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示范项目。北京、南京、福州、济南、成都、苏州等城市也在通过“功能更新、设施提升”等方式,焕发历史文化遗存的活力。
暑期文旅市场火爆
暑假的到来,带动了电影、文化演出市场的升温,毕业游、亲子游、休闲避暑游热度持续攀升,释放出夏季经济活力。
据国铁集团数据显示,7月1日至15日,全国铁路发送旅客2.11亿人次,同比增长6.5%。
旅游市场旺盛
科技赋能
今年暑期,越来越多的博物馆、艺术馆运用VR等数字技术,为观众带来全新观展体验。在四川博物院的“重返三星堆——古蜀王国奇幻之旅VR沉浸式体验展”中,观众佩戴VR头显设备,即可穿越回3000年前的三星堆古国。
民俗风情、非遗技艺、戏曲表演等内容的演出项目,也在暑期受到游客的喜爱。2024年上半年,全国大中型旅游演艺项目演出场次同比增长26.37%,“沉浸式”“行进式”的实景演出轮番上演。
免签政策惠及范围扩大
入境游持续升温
随着中国免签“朋友圈”的扩大和出入境政策优化,国内热门景点吸引了大批外国旅客。
今年上半年,厦门口岸出入境旅客数量攀升,查验出入境旅客超过232万余人次,同比增长近90%。厦门口岸入境超过20万人次的外国人,办理外国人过境免签手续的旅客也显著增加。
海南是全国唯一一个全省享有59国人员入境免签政策的省份。自政策实施以来,免签入境海南的外国旅客已超过102万人次,占入境外国旅客总数的82%以上。
俄罗斯游客小刘表示:这是自己第一次到访美丽的亚热带海滨城市三亚。最期待的就是体验这里特有的滨海风光,好好感受中国的魅力。得益于免签证政策,前来的手续简便,让他可以轻松畅游三亚。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海南省共接待入境游客53.8万人次,较去年同期激增5.1倍。其中,免签入境外国游客达到15.4万人次,同比增长12.3倍,充分表明了外国人对海南旅游的浓厚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