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什么意思?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事物一旦到了极限就要改变它,改变就能通达,通达就能保持得长久。出自《周易-系辞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穷则思,思则变,变则通,通则灵”包含什么哲理,意思又是什么?_百度知 ...
释义:穷是困苦的意思。整句话说,人处于困境就会思索(如何脱困),思索有了结果就会谋求改变,改变就有可能通达,通达就有可能灵活地生存与世间。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选摘
1、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2、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3、巽卦:“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4、震卦:“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5、坎卦:“水洊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6、离卦:“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四方。”7、兑卦:“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8、艮卦:“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9、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10、不妄取,不妄予,不妄想,不妄求,与人方便,随遇而安。11、《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12、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13、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14、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15、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什么意思?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来自《易经》。认为世间的万物的变化都符合这么一个规律,不管我们从历史角度还是我们身边息息相关的一些事情来看也不能脱离这么一个规律。
易经中的“不变即变”是何意?
易经最基本和最原始和功能是使用筮法来占卦,筮法的特点和花得最多的操作劳动就是变,筮法的复杂性就表现在变化的复杂性,是在复杂的变化当中预测吉凶祸福的变化。因此《易经》虽然讲了很多不变的天地大道和人生哲理,但讲得最多和最根本的还是变化着的万事万物。“易”字最重要的含义是“变易”,西方出版的英文《易经》,书名就叫“BOOK OF CHANGES”,即“变书”,所以《易经》其实就是“变经”。我们现在讲的“变化”、“变卦”、“革命”、“错综复杂”、“物极必反”、“穷则思变”、“其命维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等反映多样变化的名词概念,都是从易经里边来的,可见易经和筮法中的变化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影响到了根深蒂固的语言习惯。易经的哲学纲领《系辞传》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其中一道就是“尚其变”、“通其变”。“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意思就是说,通达易经的变化,就能成就天地间万物的变化;极尽易象卦爻数字的变化,就能预测确定天下物象;没有天下最神奇的变化,谁能够做到如此呢?易经所说的卦,是宇宙的万物万象;宇宙万物万象是变化无穷的,因此易卦也是变化无穷的。易经有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有三百八十四爻,按照它的卦爻组合来推算,所讲的变化就有14万7千多种。
易经智慧:三生万物,逢七必变,道出了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精辟
《易经》中所阐述内容的本质,其实就是宇宙间的变化,所以古人常常拿它来,而如今的人们,大多都通过这本书来学习人生哲理。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人,日子过得不温不火的,但却很受人羡慕。这样的人,虽然平时不显山露水的,但是,在为人处世的时候,却总是会得到大家的尊重,在做事的时候,也是很能得到大家的支持。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人本是平凡的人,拥有了如此好的福气,而广受大家的支持呢?易经告诉我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中国古人从很早开始就研究天地之间的运行规律,他们在定数与变数中不断的探索找寻,希望能够窥探出宇宙的奥秘。同时,又有一定的实际用途,可以方便靠天吃饭的农民适时的进行农业生产,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测出人的命运。一)、万物发展,有据可循"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这并不是单纯的,而是古人经过长年累月的摸索寻找出来规律。《易经》就是古人智慧的集大成者,它认为虽然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变化莫测,但不论如何都有其内在的规矩。"科学的尽头是玄学",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古人的智慧是今人所难以想象的,譬如子平八字、六爻这些常见的方式,前者可以用来推算人生大体的轨迹,后者则可以具体到某一件事,只要心诚,加之师又有炉火纯青的技艺,就可做出精准的预测。中国文化里,除了和预测以外,古人还总结出了"三生万物,逢七必变",道出了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前者很好理解,就是《道德经》所提到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其中的一就是阴,而二则是阳。三其实就是阴阳相合的产物,既符合道家所讲述的适匀的状态,又符合《易经》中所提到的万物相反相成,既对立又统一。这个阴阳若是将它具象化,则可以理解为女为阴,男为阳,这是最容易让人想到的阴阳关系。男女交合,自然就会产生下一代,也就是"三"。这其实是在表达一种以人为本的观念,不论是专制的社会也好,民主的社会也好,基本的组成单位都是个体的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是水,政权则是那个舟。其实阴阳涵盖的部分绝非人这么简单,地为阴则天是阳;月为阴则日为阳;母为阴则父是阳。如《易经》所言"立天之道,曰阴与阳。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阴阳平衡不论是在人类社会还是整个自然都是一种最佳的状态。因此三生万物中的三,代表着的就是阴阳平衡。"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世间的一切都是在"三"这个阴阳平衡的条件下产生的,他们背阴而向阳,并在激荡中不断的产生新的和谐之体。在中国古人的认知里,世界上的东西都是由"三"得来的。这就是实际道理,阴阳交合所以才会产生下一代,就这样不断的延续下去,人类社会才有了发展。而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也是在日月转动这个阴阳平衡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也是阴阳平衡。如果它们不再遵循这种规律了,那么地球上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无法适应,万物自会荡然无存。(二)、时间回圈,产生变数那么,逢七必变该作何解释,它又是怎么来的呢?按照《易经》的思维方式,世间万事的发展可以分为六个部分,到了第六步就已经功德圆满。具体可以对应上文提到的"六爻",还有人们常说的六六大顺之类。这六六大顺,就是希望每一步都能走得很好最后达到最好。而到了有"七"这个序数的时候,它是一个特定的时间单位,可以是年、月、日,亦或者具体到某个时辰,如果这个"七"是起始点,那么时间继续往前走,碰到与"七"这个起始点的差距数时,就一定会产生变化。因此,人们将其看作成是一种变数,如果学习复卦就会发现七是运数。运者动也,如此就不受规律的限制会产生变化,因此人们也把七视作成是一种劫数。比如近代的"九一八事变",它是公历9月18日,而传统的中华历则是辛未年八月初七,这个变,并非是都往坏处变,有时也会是好事,细细想来,这并非是虚妄之谈。通过古代王朝的兴衰,就可参透其中之理。"周公恐惧流言日",在周公的治理下大周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开创了一番盛世,此时为公元前1043年;七百年以后汉武帝横空出世,他北击匈奴又挞伐西域,是无可匹敌的民族英雄。正因为有他,才有了汉族这个称呼;再过近七百年也就是公元627年,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在今天的外国都将华人聚居区称为唐人街,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其实不仅是中国人发现了七身上的奥秘,就连西方人亦是如此。比如上帝创造世界,会在第七天休息,因此一周有七天,到第八天的时候就会进入一个新的纪元。(三)、信则有,不信则无三生万物,是古人对阴阳和谐这种平衡的环境之追求,而逢七必变更多的则展现了古人对未知的"变"的恐惧,害怕它变,又害怕它变得不好。同时,它又不一定是那么的准确,虽然有些事情的确可以对上,但也可以将其理解为"机缘巧合"。那么,在今天的人们应当如何看待"三生万物,逢七必变"这一千古不变的定理呢?可以不信,但一定要敬。它们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即使没有那么准确,即使与现在的很多科学观点相悖但抛开其所谓的那一面不言,它们都是教人积极向上的。比如说"三生万物",这体现了古人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同时又劝导人们一定要注重平衡。这个平衡涵盖的内容有很多,可以是身体内的阴阳平衡,就像很多中医都不是治病更多的是调理,通过调节身体内部的循环来达到消除病症的目的;也可以是让人对自然心存敬畏之心,不能轻易破坏否则就是毁坏了阴阳平衡。除了这两个以外还有很多,而逢七必变,则让人对未来充满了向往,也令人学会了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