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宣传,产品推广,广告招商,广告投放联系seowdb

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有哪些 (家喻户晓的神是谁 的人物)

道教的神那么多,除钟馗外还有哪些镇宅的俗神呢?

鲁班咯,找到他不会盖错庙。

家中挂钟馗像真的吗

钟旭的著述,最早可追溯到«周记»和«礼记»中所提及的“钟馗”。在林希逸«周礼考工记解»中绘有“椎”的形势,而椎字的发言在若循反切法发生是为“椎”声。椎是一种约长三尺前端尖削的大洼,当朝天子每当举行大典礼时天子佩戴大洼作为驱除邪秽的法器。而后以“椎”的习俗波及到寻常百姓家,所用的是桃木雕凿的椎。在北京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中所述唐人吴道子画钟馗像,卷首记载:开元年间,唐明皇从骊山阅兵回宫,便染上病疾,久治不愈。某晚,唐明皇梦见一闯进宫来骚扰,就在此刻,一个头戴破帽,衣着蓝衫袒露一肩,皮革裹足的大鬼,一下子将抓住吞食了。唐明皇便问:“你是谁?”大鬼回答说:“吾叫钟馗,生前应武举不第,羞归故里,惭愧的撞墙而死,死后发誓为皇上除尽天下鬼魂。”说到此处,唐明皇被惊醒,醒后竟然所患疾病痊愈,于是命宫中画工吴道子将梦中所见画出«钟馗提鬼图»明皇大悦,后提笔批到:灵柢应梦厥疾痊愈,烈士除妖,实须称奖。因图异状,颁显有司。岁暮驱鬼,家喻户晓,以禧邪魅,益净妖气,乃告天下,悉今知要。民间传说的钟馗故事,大都是由汉唐的钟馗画开始的。在1200多年前的唐代,百姓将钟馗以一单扇门神的形象在除夕岁末张挂供养,以之镇宅。在元代以后又转移为端午节也挂起钟馗,钟馗神力遇阻五毒毒害。钟馗传说他善捉鬼,他将名为“虚耗”的邪鬼捉住后剜目而食之。以后,人们把它尊为驱鬼迎祥的正神,并神法无边,它能将佛教中的六欲天的恶鬼以及天地人中的变身之鬼施以神法,后将其捉拿惩除。一网打尽无所不能,被民间封为“翼正除邪雷霆大帝君”的封号。在民间发生的吊死、车祸、凶杀等凶案后人们认为死者阴魂不散,扰害生灵,并借钟馗来制止,生成了民间的“跳钟馗”以祛邪。在国人的生活中钟馗成为无所不能的神尊,成为、正气、仁爱、传奇之神。

陈十四娘娘一家人分别都是那些菩萨?

陈十四娘娘顺天圣母陈靖姑为浙江南部等地与福建北部民众共同信仰的神祇,其生前或死后尊称极多,如临水夫人、顺天圣母、顺懿夫人、天仙圣母、慈济夫人、碧霞元君、注生娘娘……民间则称之为娘奶、佛姨奶、陈十四夫人、陈十四娘娘等。这位民间传说中的神性英雄,因为善于“医病、除妖、扶危、解厄、救产、保胎、送子、决疑”,护国佑民,功德无量,圣迹远播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广西、和东南亚等等许多地方,广为传诵和崇拜。其在泰顺境内的传说大致为:观世音天庭斗法所生两根白发下界化为雌雄南蛇为害人间,而后手指上渗出三滴血化为红雨降世陈家生陈十四。陈家世习茅山法,百姓恳请陈教义出山收伏蛇妖,陈因患病难以成行,遣二子法通、法青降蛇,法通被蛇公吞食,法青幸免逃归。南极仙翁荐陈十四至庐山学法,三年后学成归来,陈靖姑手持庐山镇山牛角,经过多次斗战,终于除灭了蛇妖。期间由于偷吹庐山镇山牛角令地动山摇,降雨解灾又斩杀雷神,多次触犯“天条”,廿七岁阳寿便终。在中国东南有两大得道仙真,一是我们浙南闽北的“陆上女神”娘奶陈靖姑,另一位是闽南粤台的“海上女神”妈祖林默娘。妈祖因、港澳、东南亚与广东闽南等地民众的努力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名扬四海,而我们的“陆上女神”顺天圣母陈十四有着更传奇的色彩、更济世的仁心、更丰富的历史,至今不但没被外界世人所知,甚至在本地也是趋于消淡,令人深感遗憾。面对着不断堕落的社会风气,传承我们的先人的文化,传承陈靖姑身上体现的中华民族除暴护幼的优良传统,慈爱无私、正直勇敢的品质,孝悌敬尊的伦理,自由平等、惩恶扬善的思想,是我们亟待要考虑的问题。一、娘娘词与温州民间信仰 温州鼓词是浙江民间曲艺两大主要曲种之一,向有“浙北弹词,浙南鼓词“的说法。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曲艺,因多系盲人操业,又被称为瞽词、盲词:因鼓词以唱为主,人们又把演唱温州鼓词称为“唱词”;因鼓词演唱与民间陈靖姑(俗称“陈十四娘娘”)信仰有关,艺人常到娘娘庙唱大词,所以也称“娘娘词”。温州鼓词有三种主要的类型:娘娘词、平词、和门头词。其中,娘娘词是最主要的类型,为温州鼓词中的“大词”。因流传时间长,影响面广,被艺人称为“词娘”。在温州,人们对唱娘娘词艺人是很尊敬的。一般唱词的艺人,人们称之为“唱词人”,而只有唱娘娘词的艺人才称为“先生”,顶级的唱娘娘词的艺人则被人们尊称为“大先生”。每年的各个时节,温州各庙宇和宫观都会请艺人来唱鼓词;平时,宗族完成族谱,民间老人寿诞、乔迁、殡葬等,也举行鼓词演唱活动。少则一夜,多则连台数日。街头巷尾,乡坊村落,都可以作演唱场地。因此瓯江两岸,楠溪江畔,时时会响起温州鼓词那优美质朴、富有韵味的曲调。琴鼓响处,男女老幼竞相听唱。温州鼓词最兴盛时共有职业艺人 200 多人,民间艺人达 300 多人;遍布城乡的书词场有 80 多处,每天鼓词听众多达三万。关于温州鼓词的起源时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始于宋代。曾到过温州、瑞安一带的大诗人陆游,写过这样一首诗:“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可见,南宋时陆游就曾目睹鼓词演唱之盛况。另一种说法是,温州鼓词始于明代,由平阳里巷之曲与词曲合并而成,后承受古乐衣钵,吸收民间曲调逐步发展起来的。但不管怎么说,温州鼓词肯定是从浙南地方的民歌中孕育起来,又不断吸收民间曲调而发展完善,因而声腔有温州乡土气息和雁山瓯水风情。温州鼓词用方言演唱,一向以瑞安方言为标准音,加以道白、旁白,因此瑞安被称为温州的“鼓词之乡”。对本地人来说,用瑞安方言演唱的鼓词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唱词讲究平仄、押韵,琅琅上口。既可叙述曲折离奇的故事,又可适应情节的需要,抒发喜怒哀乐,时而激昂高歌,时而低沉哀怨,抑、扬、顿、挫,轻、重、快、慢,运用自如。音乐声腔细腻、豪放并蓄,悦耳爽心。演唱温州鼓词的伴奏乐器,别具一格。有鼓、牛筋琴(清光绪年间才出现)、三粒板(用三块红木或黄杨木板制成)、小抱月(由黄杨或万年青或樟树挖空做成,约四寸)等。演唱时艺人端坐椅上,左手执鼓箭,右手执三粒板,用鼓箭敲击鼓和牛筋应调而唱。演唱娘娘词,还要增加大锣和大鼓。鼓词艺人一人可以敲奏四至六件乐器,他左手执板,掌握节拍速度的变化,右手用竹筷子(鼓箭)敲琴,这鼓箭还兼敲扁鼓、大锣和大鼓。早期,由于演唱场所不固定,鼓词以沿村挨家演唱为多,所以演唱的鼓又小又轻,便于携带。以后,这种鼓逐渐发展成为高约寸半、直径约七寸的扁鼓。到了清末,演唱温州鼓词的乐器发生了重大变化:以“牛筋琴”为主要乐器,而扁鼓退居其次。牛筋琴是温州的土产。清末年间,瑞安艺人从弹棉花师傅敲打棉花弓上的牛筋弦发出的叮咚声中得到启发,便试着用三五条牛筋,临时缠在小桌的脚上,奏出简单的音阶来伴奏,这便是牛筋琴的雏形。稍后,瑞安地方艺人彭阿元把牛筋固定木板上,演唱时挂在桌边敲奏,既方便,音阶又准确,便正式创造了牛筋琴。由于牛筋琴音色悦耳清新,艺人们便竞相模仿,逐步改进,使之增至五条弦、七条弦。解放后又继续改进,增至十七条弦,装上涡轮、涡杆,调节方便,音域广,又有高音琴、低音琴之分,于是牛筋琴成了温州鼓词独具特色的伴奏器了。温州鼓词的内容,散发着浓郁的民间气息。早期的温州鼓词是没有成书的底本的,靠的只是师傅的口传,据《赵连钦小传》载:“此传(《南游传》)共有两万余句,而师傅口传耳受脑记。”从演唱小段民间故事开始,温州鼓词后来逐渐发展成长篇整本词,内容仍以民间熟悉的传奇故事为主。最早的长篇鼓词是《十二红》,还有根据温州民间故事编成的《高机与吴三春》、《王十朋》等。清代中叶,随着鼓词的流入城市,文人也参与进来,根据评弹曲本改编了一些鼓词唱本,代表作是《倭袍》、《玉蜻蜓》等。但在温州民间影响最大的,是叙述陈靖姑故事的“娘娘词”《南游传》。二、陈靖姑传说与信仰 作为温州鼓词的重头戏,“娘娘词”源于陈靖姑及其传说。陈靖姑,又名陈静姑、陈进姑,俗名陈十四。相传她在唐代生于福建省古田县的临水乡,故称临 水 夫人。其他尊称甚多,如大奶夫人、 陈夫人、陈太后、顺懿夫人、顺天圣母、天仙圣母、南台助 国 夫人,碧霞圣母等。福建民间常以奶娘、娘奶代称;浙南民间则称“陈十四娘娘”为多;在为三奶夫人之一,民间称陈大奶。其传说综合简述如下:王母蟠桃会上,观音与众仙比试弹天柱,指破血滴井中,为福建古田临水中村陈昌妻葛氏所食,于唐大历元年( 766 年) 正月十五 日产一女,临盆时异香满室,取名靖姑。又因是十四日夜静时生,故又名静姑,俗名十四。观音两根白发误失,落人间化为白蛇残害生灵。陈昌家传茅山法,乡人央陈出山为民除害,陈因患背疽难以成行,遣二子法通、三子法清降蛇,不料法通被蛇吞食,法清幸免逃归。时靖姑年方十七,为了报仇,立誓上闾山学法。归来时,路过温州、平阳等地,沿途收妖捉怪,为民除害。后闻白蛇精在闽地危害良民。靖姑在白蛇洞前建法堂,布闾山正法,斩白蛇为三段,其蛇化作女子逃遁。某年大旱,禾苗枯萎,陈靖姑此时怀孕三月,便脱胎陈府,前往祈雨。果真天降甘霖,施泽万民。此时白蛇乔装靖姑回府,盗胎并食之。靖姑飞云而归,怒追之,白蛇逃入临水洞(今古田县),靖姑坐压蛇头,令其永不出洞。最终陈因疾坐蛇头而死,终年 24 岁。陈靖姑信仰,起于唐代。到明代,陈靖姑传说进一步发展,有了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传说观音因凡间蛇妖害人,剪指甲化为金光投胎福州下渡陈家,生靖姑,其兄二相曾受异人传授法术,于古田县临水村行法擒妖时,被蛇精所陷。时靖姑年方十七,独自上闾山学法,后救出二相,把蛇妖斩为三段,但妖仍飞往各地继续作恶,靖姑誓曰:“汝能布恶,吾能行香普敕。”后因救唐王皇后产难,被封为“都天镇国显应宗福大奶夫人。”以上传说既保留了助产神的形象,又揭示了陈靖姑立志诛蛇除妖的内心世界。从靖姑出世、学法、灭妖,都围绕着“灭蛇”为中心,为传说的发展确定了基本框架,并在神格上使由助产神逐步向神过渡。清代,是陈靖姑传说发展的时期,通过民间口头传承,还丰富了“斗蛇”“斩蛇”情节,同时又描述了陈靖姑诛灭其它妖魔的许多故事,强调了她的功能。其中清人何求的《闽都别记》,可说是集陈靖姑传说的大成。他将民间传说加以综合、渲染、丰富,成为我国第一部反映陈靖姑事迹的长篇章回传奇小说。这一时期,经过民间口碑传承,使陈靖姑的传说情节更加曲折,内容更加丰富,陈靖姑的除妖形象越加突出。因而在福建民间有“妈祖是文的,靖姑是武的”的说法。在浙南《夫人咒》中描述的陈靖姑形象,也是“脱了罗裙穿神裙,头戴铁盔身穿甲,手执神刀和神铃,身骑铁马救良民。”此时,闽台浙各地建夫人庙甚多,并有各种赛会活动,到道光年间,各地临 水 夫人庙香火甚旺,“八闽多祀之”。民间凡求子、祈雨、驱疫,均往祷告,“其应如响”。可见当时陈靖姑的职能与神格都较前宽泛了许多,已演变为多功能的女神。民国后期,陈靖姑信仰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更加兴盛。各地的民众,纷纷到陈靖姑信仰的发源地——福州至古田一带——祀拜或恭请香炉回去建庙。陈靖姑信仰的传播路线有两条:一是向南,即向闽南并越海至和东南亚以及北美发展;二是向北,即先传到闽北,再从闽北传播到毗邻的浙江南部各地。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接壤,又是闽语方言区。陈靖姑信仰逐步南移,在浙南迅速蔓延、流传,覆盖面达十多个县。据史载,宋元明时,温州数次大海溢,特别是北宋二年的海溢,温州沿海居民死亡甚多,至今浙南不少地方还讲闽南话。陈靖姑信仰也随之传入浙南,如在清代,仅永嘉楠溪江人港,经上塘、中塘、下塘,沿途七十里水路皆有陈十四娘娘祠或庙,民间竹枝词有“词神到处奉娘娘”之谚。瓯江流域遍布的大小地方神庙中,也以陈十四娘娘庙为最多,其名称不一,在温州城内就有太阴宫、娘娘宫、广应宫、永瑞宫、坤元宫、凤南宫、栖霞宫等。每年夏历 正月十五 或 十月初十 ,未生育的妇女,往往结伴到宫中向陈十四娘求赐子息,还有妇女争食米制粉桃之俗。在江边有海圣宫,陈十四为配神。人们为纪念她,常在江边请鼓词艺人唱“娘娘词”。 20 世纪 40 年代,仅瑞安一县就有上百个专为祈奉陈靖姑的太阴宫。平阳有顺懿庙,俗名太阴宫,又名临水宫,一在净明寺北,一在北门外,一在小桥,一在任白桥。平阳江南的都口、孙店、象冈有三个大庙,专祀陈十四,现庙尚在。丽水县有顺懿夫人庙,在县城西太平坊鹤鸣井南,祀陈靖姑,原寺庙殿宇巍峨,香火极盛。旧时处州(今台州)在 正月十四 娘娘诞日,有许多妇女到此祀拜,有喝浴水求子之俗。在青田县,各地都有陈十四庙,被作为海神崇拜。其他如泰顺、苍南、文成的畲族中,也有此信仰,俗称陈十四为“奶娘”“仙姑”“大奶”。如福建鼎县以及浮柳、瑞云、才堡等畲村都有奶娘宫,有的畲民家堂上还写着“奉祀陈、林、李三位太 后元 君神位”的红纸,下摆香炉。旧时,逢求雨、治病、求子,都要请娘娘保佑。同时,在畲族中,还流行着《奶娘歌》和木偶戏《夫人戏》。到 20 世纪 80 年代,温州市郊,改建或重修的娘娘宫就有 30 多所。 2001 年,笔者曾先后到洞头县和温州茶山镇,参加当地民众祭祀陈十四娘娘的活动,并观赏了由瑞安艺人演唱的《娘娘词》。三、“娘娘词”的演唱 被民间称为“娘娘词”的《南游传》,又名《灵经》。《南游传》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在清嘉庆年间已经出现。清人赵钧的《过来语》中说:“嘉庆道光年间,有白门松最善唱词……一年四季唱大词……终年不绝。( 1 )”娘娘词一般都在宫观庙宇中传唱。清人郭钟岳在《瓯江竹枝词》中曾写道:呼邻结伴去烧香,……盲词村歌唱娘娘。( 2 )既然是“呼邻结伴去烧香”那么他们去的地方自然是宫观庙宇。而且当时在温州城乡陈十四娘娘宫和其他的庙宇甚多,如天妃宫、灵门太阳宫、瓯北码道宫、七都上沙宫、罗溪宫、荆州太阳宫等等,八仙楼东岳殿、信河街熙和殿、士门外贤大王殿、百里坊四营等等都是唱娘娘词的重点之地。年年不绝。而另有一词为证:“唱大词,唱大词,九月菊花开几枝,光应宫里香事盛,十四娘娘闪灵旗”。唱娘娘词有一套非常庄严独特的仪式。 从请 先生到接先生以及唱词中都和信仰紧密结合在一起。而这些正是其他词类所没有的。不同的地方形成了不同时令请唱词的习俗。请唱大词总是有那些“头家” 和唱词 先生事先约好,否则唱词先生会被它地方请走的。因而他们总是请一位会看“日子”的道教先生选一个黄道吉日,早去 和唱词 先生约定时间来他们地方唱词。而且唱词先生来得也很是气派,接送也是很是庄严。解放前,唱大词的艺人,有的坐轿,有的骑马,到坛(唱词的地方,庄严的称呼)时,人们放炮迎接,热闹而庄严。据已故的老艺人赵连钦说,他的师傅周德寿以及师傅的师傅们早年就坐轿去唱大词的。还有一位名叫岩聪的艺人骑马,并带马童、徒弟一行四人。他们到达经坛时,群众还放炮相迎。演唱一般是在下午和晚上,连续七日七夜。演唱开始时均放一串***子炮和三个爆竹(温州“***子炮”和“爆竹”二者不同)。而娘娘宫内或庙宇中则是挂灯结彩,摆香案,立经坛,有的还搭闾山景,另有一纸糊的蛇妖,缠在台柱上,有汪、杨二将守住,还有焚纸马台,外搭三界台。在神前一般还放四张八仙桌,摆有众多的祭品,以及米塑人物:陈家老少,六姐九妹,文武式列八仙等。唱大词每一场演唱开始时艺人身穿长衫(有的还穿道袍),和掌站着唱,“请神”、念“八大神咒”,请神降福,上通情旨,祝祷告天地,接着艺人唱“八仙”、“鼓诗”、“保祥”、“表纸”作为启经,一般是在上午进行,类似一种开幕式的演唱仪式,而下午才开始正式的演唱。单每场开始都得唱“八仙”、“鼓诗”、“保祥”接下来唱正文。每场结束时都要送神安位。当唱到“陈十四游地府”时艺人就跪下来唱,听众焚香默听完毕,艺人坐下来继续唱。娘娘词“每唱到神佛来去时,听众要拈香参拜,烧纸马,呼佛号。”而当演唱进行到第三天下午时,唱陈十四收妖到温州,谓之“娘娘到坛”。由经坛首事(头家)组织二三十人为迎接仪式队伍,抬着佛銮,全副銮驾,头牌执事,长幡宝盖,对锣开道,唢呐长号,锣鼓锵钹,琴萧管弦,音涛乐浪,洋洋盈耳。由道士身穿道袍到艺人唱台前,领取陈十四娘的令旗,即所谓“十四娘娘闪令旗”。他手执龙(牛角)、宝剑、神铃等,带领迎接仪式队到瓯江边接陈十四进经坛,道士如导游一样每到一处向陈十四介绍这是什么地方。到经坛时,听众每人手中拈香,以示敬。经坛内还摆起了三牲福礼祭祀,由道士祈祷降福。最后,还要举行收耗送圣仪式。即用纸糊成的船,把一切害民的妖耗,统统押进船舱中,神娘(陈十四)差来天兵天将,把它们押送到大洋江海里去,出耗灭灾。由首事带领十至二十人,腰插宝剑、钢刀,扛着纸船,由道士押送到瓯江边焚化,迎祥,送圣回宫。离瓯江远的地方,这一仪式就到附近的小河边举行。但这最后的仪式,妇女和小孩是不能参加的、不许观看的。至此,一坛《灵经》算是唱完满了。四、娘娘词与温州民间信仰的互动关系 温州鼓词在温州孕育而生,成为温州人平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娘娘词在温州经久不衰,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温州鼓词是浙南地区下层民众精神生活重要的支柱,与戏曲一样,在文化架构中具有十分显要的地位。”温州远离中原,历来被称为蛮夷之地。瓯越古俗信鬼神,据嘉靖本《浙江通志》记载:“始东侯王信鬼,古瓯俗信鬼。”又《永嘉闻乐》记载:“昔东瓯王信鬼神,其风至今未替,故俗患病祈神,演戏酬神之事终年不绝。”陆游在《野庙记》中说:“瓯越间好鬼神,山椒水滨多淫祠,其庙雄而毅,黝而硕者则曰将军,有温而厚,皙而少者则曰某郎,有愠而尊严老则曰姥,有容而艳者则曰姑……”,而且《永嘉南溪竹枝词》中有说:“上塘中塘又下塘,祠神到处奉娘娘。”古瓯越鬼神信仰的传统,是温州娘娘词产生的土壤,也是其发展的温床。民间信仰需要诸多载体,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不可偏废。娘娘词的适时出现,成为温州民间信仰最佳的非物质文化载体。首先,它在民众心目中拥有祈福攘灾的功能。“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就有务实和功利主义倾向,表现在信仰的特征上,就是信仰者大多从自身的功利目的出发信奉其神,信仰者祭神则必寻神有所求,在信仰者那里只在那达到‘祈福禳灾'的作用就满足了”。而唱大词,正好有这样的功能。在《净水咒》中词文唱到“净水散洒,祸去福来;一洒天开,日月长光;二洒地裂,百草尽藏;三洒香坦北斗,四洒人间长生。”“祸去福来”正是人们所希望的。“天开,日月长光”人们希望早晨早来,天多晴,这样在务农的温州的人们就可以下地劳作,“百草尽藏”也正合人们田地受杂草困扰,农作物生长受影响,希望“百草尽藏”而农作物快快生长的心理。而多寿“长生”也是人们对生命的珍惜和希冀。在《天地净煞咒》中“却鬼延年”,也是人们所希望的。其中的“保祥”可以说是反映了人们的所有希望。现摘录如下:上保老人多福多寿,手脚轻便,身体强壮,福尔凑来,寿再增。中年当家发起,出门东风送嫩柳,回家金杏满树红,一年到头顺风顺水。凶人远避,喜人相逢,保年轻,保成人,未得婚姻送鸾凤,未得子息送玉麒麟,生男该送长寿子,出女女投身。保六根清净,无关无煞早成人。学堂读书都上进,日功夜读能勤文;保手艺人身体健康,技术精通,创造财富好赚银,公平买卖永平安。保田土羊大丰收,落种五谷庆丰登;满山满垄树成荫,树头果子变黄金,猪牛六畜保兴旺,鸡鸭猪头保成群,飞灾横祸,相冷咳嗽百病消散,一切虫耗远退大洋江海。保乡方清吉,户户康宁,份份家家吉庆。灵神不用多祷告,显佛不需多通情。娘娘词还结合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套用了道教的仪式,使其演唱具有了神秘的力量。而道教在温州早就深入民心,晋时就有名道士陶弘景隐居在温州的陶山。其次,陈十四传说在温州民间的传播,需要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合力作用:既需要各地广建宫观端宇,更需要通俗易懂的传播形式。艺人们把“陈十四收妖的故事”同温州当地具体的区域和人文历史联系起来,使之具有趣味性和可信性,因而使陈靖姑信仰得到迅速的传播。于是,在“太阴宫”、“娘娘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时,娘娘词也应运而生,而且在温州鼓词中出类拔萃,一枝独秀。与此同时,娘娘词自身获得了传承与发展的最佳契机。在演唱与传诵陈靖姑传说的过程中,娘娘词不但具备了娱神的功能,同时也增强了娱人的功能。娱神功能:娘娘词演唱的场所都是在宫观庙宇,在演唱开始时就有“请神”、“表纸”、“打八仙:,之后还有“按位”和“送圣”等仪式,而且在八仙桌上还摆有众多的祭品和香火。每唱到神佛的时候,听众要拈香,而且默听,呼佛号,叩头参拜,唱到“陈十四出世”和“游地府”等时,艺人还跪下来演唱。这些具有神迷色彩的仪式也正好和民间信仰意识产生共鸣,因而受到群众的欢迎。娱人功能:张在《杜隐园日记》写道:“唱《陈十四收妖的故事》,台下男妇环侍,听者不下千余人,少年妇女,浓装艳服,轻摇圆扇,露坐至五更始返。”这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它具有很强的娱人的作用。这种娱人作用,体现在鼓词的故事性、音乐性、和通俗性等方面。此外,娘娘词演奏的道具也值得一提。譬如鼓,鼓的神秘性也是温州民众选择鼓词的原因之一。鼓是温州鼓词演奏的主要音乐用具,因而称之为鼓词。鼓在演奏中具有神秘性,可通神。唱大词的时候,用的是大鼓,而一般的唱词用的则是扁鼓。用大鼓,鼓声响亮,如打雷。可以,正如寺院中的大钟一样。在鼓词中鼓也很有来历的,在娘娘词中唱道:“月中裟罗定阴阳,独角仙牛皮一张;广博仙师鞔成鼓,三音六板干歌唱。”而且还有很早的师承,“ 祖师 教授轻轻调,重打三捶透上苍”。鼓的神秘性不仅在于“重打三捶透上苍”,还可以“上请三十三天佛落降,下请地府十八重”,打起鼓还可以“阳界听打太平鼓,天赐五谷丰登交万仓,幽冥听打太平鼓,十八重地府把罪释,中间听打太平鼓,大男小女保安康,柴禾绿花红满地,年长山河此诵文,太平赐鼓来奉敬,法台法鼓敬圣君“。鼓不仅上可以通天请佛,下可以是 阎 君释放鬼魂,中间还可以保平安。鼓了变成了“法鼓”。总之,娘娘词在其发展过程中,与温州民间信仰共生共荣,形成了一种互动关系。娘娘词因为普及和宣扬陈靖姑故事而受到民间欢迎,经久不衰;陈靖姑信仰借助娘娘词而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民间“门神”除钟馗外,还有谁?

门神是家喻户晓的宅院保护神,也指春节贴在门上用来避鬼的神像。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在门上。一提门神,大家首先便会想到钟馗,实际上,门神有好几位,并不仅仅限于钟馗,在此为读者朋友们简单介绍一下其他几位:

神荼、郁垒!

传说中,善于捉鬼的两个神人,后人以为门神,以驱鬼祛邪。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住在桃都山一棵极大的桃树下,专门管理众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便不敢入室为害。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岁旦,绘二神披甲持钺,贴于户之左右,左神荼、右郁垒,谓之门神。”

秦琼、敬德!

唐代以后,有人画猛将秦琼与尉迟敬德二人像以为门神。顾禄《清嘉录》记载:“夜分易门神。俗画秦叔宝、尉迟敬德之像,彩印于纸,小户贴之。又叫‘门丞’”。

秦琼和尉迟敬德都是唐太宗时期的名将。传说有一次唐太宗生病,夜间不能入睡,听到宫外有鬼叫。秦琼和尉迟敬德自愿在宫门担任门卫守护,太宗安心入睡,后来病就好了,于是命画工画二人肖像贴在门上,借以镇邪驱鬼。民间由此争相效仿。

后来又有了关羽、张飞等!

总结:

春节要贴门神,我们现在贴门神的少,一般就是福字,怎么好看怎么来了!

据说最早的门神是拿桃木刻两个小偶人,到了汉朝才变成了图像,雕刻跟图像相比,图像更方便一些,可以印刷,可以画!

历史上第一个门神是神荼,旁边那个叫做郁垒,两个神仙,据说是抓鬼的,鬼都归他俩负责,后来人们觉得太单一了,就加了秦琼和敬德,后来就喜欢谁贴谁了。

历史上有名的八大门神,您最钟意谁

门神是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人们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中国民间深受人们欢迎的守护神。 门神为民俗所奉的司门之神。中国民间信奉门神,由来已久。到了后来,更是五花八门新增加了许多门神。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历史上有哪些门神吧。

一 神荼,郁垒

古代人们为了驱凶,在门上画神荼、郁垒,亦有驱鬼避邪之效果。相传远古时候, 神荼与郁垒为一对兄弟,兄弟俩都擅长捉鬼,如有恶鬼出来骚扰百姓,神荼与郁垒两便其擒伏,并将其捆绑喂老虎。后来人们为了驱凶,在门上画神荼、郁垒,亦有驱鬼避邪之效果,而流传至今。左扇门上叫神荼,右扇门上叫郁垒,中国古代民间称他们为门神。

二 钟馗

钟馗生铁面虬鬓,相貌奇异;然而却是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物,平素正气浩然,刚直不阿,待人正直。钟馗是中国著名的民间神之一,后来被道教纳入神仙体系,他的主要职能是捉鬼。旧时中国民间常挂钟馗的像除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唐·赐福镇宅圣君”。

春节时钟馗是门神,端午时钟馗是斩五毒的天师,钟馗是中国传统道教诸神中唯一的万应之神,要福得福,要财得财,有求必应。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对“唐·赐福镇宅圣君”钟馗的信仰,这种信仰在东南亚地区也很普遍。

三 关羽和张飞

关羽,张飞这两门神,也是众望所归的。从刘备落迫的时候就一直跟着他,一点点帮刘备打下江山。如果诸葛亮,法正,庞统等是大脑中枢,五虎之首的关羽,张飞就无疑是左右臂膀,冲锋陷阵,他们不仅是将领,更是战神,可一人击退数倍敌人。如果没有他们这帮武将,诸葛亮等是再厉害的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蜀国难立也。而关羽、张飞在不幸被谋害后,蜀国基本已丧失锐力,失去中流砥柱,国运岌岌可危。

四 魏征

魏征是唐代杰出的家、思想家、史学家,“贞观之治”的主要谋划者和组织者。他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享誉中外,被世人推崇为“千秋金鉴”。历代文武大臣也把魏征作为忠臣良将的楷模。北宋包拯终生手持魏征的《论时政疏》,三弹张尧佐,成为万民敬仰的“包青天”。于是,人们在过年过节时就把魏征的彩绘像张贴在后门,以祈求平安。久而久之,魏征就成了后门门神。

五 秦琼、尉迟恭

相传唐太宗身体不太好,寝宫门外有恶鬼耶魅号叫,六院三宫,夜无宁日。于是太宗将全部情况告诉众大臣,秦叔宝上奏说:“臣平生杀人如摧枯,积尸如聚蚁,何惧乎!愿同敬德戎装以伺。”太宗准奏,夜晚让二人立于宫门两侧,一夜果然平安无事。太宗嘉奖二人后,觉得整夜让二人守于宫门,实在辛苦,于是命画工画二人像,全装怒发,手执玉斧,腰带***练弓箭,一如平时,悬挂在两扇宫门上,从此耶祟得以平息。从此这两人就成了中国民间有名的门神了。

六 包公

包公,即包拯,宋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后任龙图阁直学士、开封知府。他以廉洁清正、执法严厉、不畏权贵而深受老百姓的崇拜,包公在民间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他主持正义、打击恶霸、为冤屈者平反昭雪、扶植弱小,是老百姓保护神的理想化身。包公虽为文官,却并非小白脸,戏台、以及有关他的诸多文学作品,他都是以刚正不阿的大黑脸呈现在大家面前,而显得分外威严。因此,用包公作门神,能驱除恶鬼、镇压邪气,那些妖魔鬼魅必定是俯首贴耳、唯命是从的。

七 文天祥

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市口刑场的那天。监斩官问他:“丞相还有甚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还有什么可说的!”他又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好一个心中无愧,文天祥的事迹被老百姓传唱,他的高贵品质让每一个中国人折服,人们把他作为门神,是对他一生的肯定和敬重。

八 海瑞

海瑞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并推行一条***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也是明代之后被封的门神,深受百姓喜爱。

何谓门神呢,能封为门神的一般都堪称主上的左右臂膀,只要门神在,可保国家不倒,外敌难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令敌人闻风丧胆。

钟馗是什么年代的人物?

唐开元年间,唐玄宗病中梦见一盗走玉笛以及杨贵妃的绣香囊。玄宗大怒,忽见一大鬼奔进殿来。此鬼蓬发虬髯,面目可怖,头系角带,身穿蓝袍,皮革裹足,袒露一臂,一伸手便抓住那个,剜出眼珠后一口吞了下去。玄宗骇极,忙问是谁?大鬼向玄宗施礼,自称是终南山钟馗,高祖武德年间,因赴长安应武举不第,羞归故里,触殿前阶石而死。幸蒙高祖赐袍葬之,遂铭感在心,誓替大唐除尽妖魅。唐玄宗醒后,病也霍然而愈。玄宗令画家吴道子按其梦中所见画一幅钟馗图。图成,玄宗在画上批曰:“灵祇应梦,厥疾全瘳,烈士除妖,实须称奖;因图异状,颁显有司,岁暮驱除,可宜遍识,以祛邪魅,益静妖氛。乃告天下,悉令知委。”有司奉旨,将吴道子《钟馗捉鬼图》镂板印刷,广颁天下,让世人皆知钟馗的神威。这段故事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钟馗的来历,版本来自明朝人所引的《唐逸史》。后来的《平鬼传》等小说,更是将钟馗“相貌奇丑”这一标志性特点发展为“钟馗便因貌丑而被唐德宗嫌弃,未能高中状元,愤而”的情节。因此,唐代是否已有这个故事流传并不一定。但是皇帝赐给大臣钟馗画像作为新年礼物,的确是盛唐以来的惯例,如开元时的名人张说及其后的刘禹锡等,都有谢赐钟馗图的作品传世。另外,人们还在敦煌遗书中发现了唐写本《除夕钟馗驱傩文》,是为钟馗已在大傩仪中扮演主角的实证。所以,也有人估计钟馗故事的起源可能早于唐代。对于玄宗梦钟馗的故事,北宋沈括已经提出质疑。他在《梦溪笔谈》之《补笔谈》中说,宋仁宗皇祐年间,金陵上元县曾发现一处古冢,乃南朝宋征西将军宗悫母郑夫人墓,由碑文可知,宗悫有妹名叫钟馗。此外,后魏有李钟馗,隋将有乔钟馗、杨钟馗。因知“钟馗之名从来亦远矣,非起自开元之时”。明人郎瑛、胡应麟等多从其说,但结论有别。郎瑛认为钟馗的原型就是北朝人尧暄,其人本名钟葵,字,“馗”乃“葵”字讹传,由于他表字“”,所以后人才附会出捉鬼的故事。胡应麟提出,钟馗捉鬼的传说“盖自六朝之前固已有之”,所以尧暄曾取名钟葵而字,南北朝时名叫钟馗的人很多,可能都取义于此。明杨慎和清顾炎武、赵翼等根据《周礼·考工记》“大圭,长三尺,终葵首”、《方言》“齐人谓椎为终葵”等资料,认为所谓钟馗系由“终葵”演变而来。“终葵”是一种利器――椎,“大圭”是古时天子的仪仗,上端形状像椎,故云“大圭终葵首”。齐人说话迟缓,把“椎”的发音拖成了两个音节,乃成“终葵”。古人以椎为作战的利器,故《后汉书·马融传》中有“翚终葵,扬关斧”的描绘。“盖古人以椎逐鬼,若大傩之为耳”(《日知录》卷三十二《终葵》)。南北朝时许多人取名钟葵或钟馗,是希望像古人用以刺鬼的武器终葵那样,令所有的鬼魅望而生畏,这种意义到了唐代最终演变为人格化的“钟馗”。近年来随着秦汉文书大量出土,古代盛行以椎击鬼的事实已被证明。如秦简《日书·诘篇》云,人被哀鬼缠上,可“以棘椎、桃秉(柄)以敲其心,则不来”;西汉帛书《五十二病方》也记有用铁椎击鬼治病的法术。故有人认为顾炎武对钟馗起源的解释是可信的。关于钟馗,今人也有不少独到的研究。不过综观古今诸人的见解,应该说诸说并立,钟馗之由来仍然还是中国民俗文化史上的一个大谜。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