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
文旅市场持续火热
多地景区迎客流高峰
继续“人从众模式”
网友纷纷表示:
挤爆了,无从下脚
1 多地景区“人从众”模式继续
上海双子山
预约名额需定闹钟“秒杀”
世博文化公园全面开放后的首个长假,公园迎来大客流,其中最新开放的南区人气尤为高涨。
在双子山入口处值班的世博文化公园工作人员袁颖提醒市民,预约通道每天上午10点在官方小程序开放,有爬山计划的市民,手速一定要快。
在整个世博片区,各大场馆都是人气满满。亚洲最大温室——上海温室花园里,暂存点的童车放得满满当当。
杭州西湖人山人海
国庆长假第三天,杭州天气晴好,气温宜人,西湖各个景点是人头攒动,网友戏称西湖进入看“人海”模式。记者亲身体验了从湖滨音乐喷泉到断桥的这段路程,原本大概20分钟路程,却因人流量的增加足足花费了近一倍的时间。
据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消息,2024年10月2日,西湖景区接待客流量78.79万人次,与2023年同比增长65.59%;其中收费公园客流量20.01万人次,与2023年同比增长45.74%,前三分别是飞来峰景区、三潭印月、动物园;免费公园客流量58.78万人次,与2023年同比增长73.65%,前三分别是新湖滨、白堤、花港观鱼。
多位网友表示,在西湖断桥感受到了人潮汹涌。
长沙“仿佛来了一亿人”
岳麓山、橘子洲、五一广场、解放西......不管什么时候都是人人人人人。
原来济南趵突泉的“bao”
是挤爆了的“bao”
假期进入中段
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有游客表示
“趵突泉的人比鱼还多”
“看泉两分钟 排队两小时”
全国各地网友在微博上纷纷晒出
人头攒动的景点照片
从风景名胜到名人故居
网红打卡地、市区步行街
均迎来大量游客打卡
2 一众景区约满售罄,勿跑空!
在“人山人海”的攻势下
国内多个景区发布公告称
已约满、售罄
注意出行安排
千万别跑空!
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小程序显示,10月1日至7日参观预约已约满。
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国庆前6天的门票均已约完。南博工作人员介绍,国庆假期,南京博物院延时开放至21:00(20:00停止入馆)。没约到门票的,记得“蹲守”。国庆七天,南博每天9点、13点、17点将分别发放3000张、2000张、5000张,当日门票。
洛阳古墓博物馆
目前,10月4日、5日门票已满。
四 川
九寨沟景区
目前,九寨沟景区10月4日、10月5日门票预订4.1万张,已达到最大承载量。
3 “3小时旅游圈”持续圈粉
近年来,围绕中心城市,以自驾、高铁为主要出行方式的“3小时旅游圈”圈粉无数。车程两三小时、为期两三天的“微度假”备受青睐。
多家平台数据显示,此前的中秋假期,中短距离的“微度假”相关订单增速领先,省内跨城、邻省跨城的高铁游、自驾游增势尤为明显。
上海面向江苏盐城、浙江嘉兴和衢州、安徽六安和淮北等城市推出旅游专列线路;重庆铜梁区、垫江县等加强文旅融合,建设成渝地区“微度假”旅游目的地……“3小时旅游圈”持续释放市场活力。
“3小时旅游圈”是怎么形成的?
首先是交通越来越便捷。
早上从上海出发,中午便可在西湖上泛舟,或置身安吉民宿,或与黄山上的迎客松挥挥手、咬一口美味烧饼。同样,这些城市的居民,可以乘高铁在3小时内抵达上海,度过美好一天。
当下,高铁和城际轨道交通越来越普及,城市群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周末跨城度假正变得和跨城通勤一样平常。
“乘坐高铁、动车出游,行程准时可控,交通快捷便利,在目的地可安排更悠闲的行程,适合我们中老年人出行。”68岁的上海市民钱先生说,从市中心的家乘地铁到虹桥火车站进站检票全程仅约1个小时。
其次,人们的出行需求越来越多元。
“微度假”满足了人们对短暂“离开”的心理需求。与通常的“度假”相比,它不仅是距离上的缩短,更是一种体验的浓缩。
小王告诉记者,工作之后可支配收入多了,时间安排也更自主了,可深入探索“小众”目的地,而且“说走就走”。
还有人享受和亲友出行的“慢时光”。“最大限度压缩赶路时长,游玩时间很充裕。”贵阳游客彭女士一家三口利用小长假乘高铁到四川乐山旅游,她认为,现在吸引他们的不再是走马观花的“打卡”式观光游,而是用两三天融入当地生活,感受不同风土人情。
此外,旅游目的地业态越来越吸引人。
36扇高大的雕花木门轻启,演员曼妙起舞;舞台上光影变幻,不时落下层层水帘……“太震撼了!”观众们不约而同发出感叹。
2023年7月23日,演员在“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公园剧场表演节目。新华社记者 王民 摄
河北廊坊“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剧场中,融合情景装置艺术与舞台沉浸技术为游客带来全新体验。无论是自驾、高铁还是乘坐直通车从北京出发,都可在2小时内抵达。
“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为一次户外体验奔赴一座山”,近年来,各个目的地开发多样文旅业态,让“3小时旅游圈”内的游客不虚此行。
“‘微度假’为游客带来‘快旅慢游’的新体验,促进了旅游业的现代化进程,还为更多地区的发展、更多人群的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机遇。”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说。
提质升级还需全面加力
记者注意到,“微度假”走红后,一些新兴目的地出现同质化建设、营销加码等问题。一方面,出于急功近利心态打造的名不副实的“精致”景观,有损旅游业口碑;另一方面,“3小时旅游圈”内往往地缘相近、文化相似,旅游资源开发还应更多考虑深挖特色、统筹共享,差异化发展。
此外,有游客为收获更为“野生”的旅游体验,到城市周边尚未开发的山区、水域游玩,并在社交平台上推荐给其他游客。这些行为背后的安全风险隐患不容忽视,平台和监管部门应负起管理责任。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微度假”兴起体现出游客消费观念的转变,传统依赖购物带来的旅游收入有所下降,精神娱乐消费需求增强。这就要求目的地提供的服务进一步同游客需求相匹配。除了高品质住宿需求,美食、艺术、社交、健康、娱乐、亲子互动等软性需求应受到关注,拓展多元消费场景。
你喜欢哪种旅行方式呢?
在旅行中
最吸引你的点是什么?
“生活在别处”的景色
和家人朋友共度的时光
还是奔赴山海的浪漫与自由
评论区分享你的出游体验
沪团团来送福利啦!青春上海独家精美徽章共3款,你心动了吗?
想要想要!如何才能获得呢?
点亮本文【在看】与【点赞】,并在评论区留言互动;当【在看】数达到200时,评论点赞第一的小伙伴将免费获得一套徽章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