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暑气还未齐全流失,阵阵凉风带来了久违的舒爽。在这难得的惬意中,处暑节气一身阴暗,如期而至。
往年8月22日为处暑日。此时节,天空蔚蓝,云朵飘逸,凉意渐起,蝉鸣渐渐流失,天地之气温馨恼人,飒爽的春色率先在北边大地铺陈开来。
暑气渐消,秋意初显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公历每年8月23日前后,当太阳抵达黄经150度时,进入处暑节气。
俗话说“立秋不是秋,秋在处暑后”。在节气陈列顺序上,为何含有“暑”的处暑排在立秋节气之后?妇孺皆知,三伏天是我国一年中最热的时期,而立秋往往处于三伏天的中伏,此时天气依然比拟炎热。《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录,“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到了处暑,三伏将尽或已尽,暑气开局衰退,炎热的天气到了序幕,所以处暑在立秋之后,处暑即“出暑”,象征着行将进入气候学意义上的秋天。
处暑时节,气温逐渐降低,北边会越来越凉爽,昼夜温差逐渐增大,但很多地域还会发生高温天气,人们把立秋后的高温天气称之为“秋老虎”。南边俗谚说“处暑十八盆,天气人造凉”,意思是处暑先天气依然炎热,人们每天需用一盆水冲凉,待洗过18盆,到了白露节气,才干觉失掉真正的秋凉。
虽暑气尚未散尽,处暑时节已有秋高气爽的初秋滋味。农谚说“处暑天不暑,炎热在半夜”,此时“早晚凉”的天气特色越来越显著;时不断会下一场细雨,送来人们盼望已久的清凉,正所谓“渐有新凉递好秋”。
后人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处暑时节,鹰开局少量捕猎鸟类,还会把捕到的猎物摆放在地上,似乎陈列祭奠;天地间万木成长由盛转衰,行将开局凋谢,大地的肃杀之气逐渐凋敝起来;历经了春耕夏播,农作物进入成熟期,五谷丰收的时节行将来到。
处暑是暑热的休止,也是秋收的序曲。这一时节,昼夜温差逐渐放大,无利于农作物营养的累积。此时,我国南边大局部地域正是收获中稻的大忙时节,一些夏秋作物也行将成熟;黄河中游晋南地域春玉米大多开局进入乳熟期,复播、晚播的秋作物也进入开花、授粉和籽粒构成期,棉花也进入了吐絮收获期……广袤的旷野步入“稻花香里说歉年”的阶段,歉收图景已近在眼前。
“处暑处在夏秋交替、由热转凉的时期。此时,溽热的暑气渐渐衰退,人造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势收敛,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秋气渐起,即使天气炎热,也不像暑夏之季那样熏蒸难耐。”首都医科大学隶属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副主任医师李晓玲引见,此时养生不只有滋阴防燥、润肺养肾,还要注重身心并调,减轻身心累赘。
处暑吃鸭,滋阴补虚
对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就是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时期,沿海局部地域会举行隆重的开渔节,庆贺禁渔期的完结,欢迎渔民驾船出海。此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会逗留在渔场周围,鱼虾贝类成长得比拟成熟,适宜捕捞。处暑事先,便是各种海鲜上市的时节,人们可以大饱口福,纵情享用肥沃的海鲜。
俗话说“七月半鸭,八月半芋”,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后人以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沃营养,鸭子的做法也不拘一格,有烤鸭、白切鸭、柠檬鸭、荷叶鸭、酸梅鸭、酒酿蒸鸭、八宝鸭……处暑这天,老北京人会去买处暑百合鸭,这是决定百合、陈皮、蜂蜜、菊花等养肺生津的食材制造而成的鸭子,滋味可口;在江苏地域,人们会烹饪一道鸭子菜,盛出的第一碗还要先请街坊尝尝,有“处暑送鸭,无病各家”之意。
“鸭肉味甘性凉,不只可以滋阴养胃,还可以缓解阴虚火旺,起到祛火降燥的作用。”李晓玲引见,《本草纲目》记录,鸭肉能“填骨髓、长肌肉、生津血、补五脏”,可补虚生津、利尿消肿,体虚有热、食欲不振、潮热汗出、大便枯燥、心烦失眠或水肿的人,春季可适当多吃鸭子。
在福建福州,处暑节气有吃龙眼配稀饭的习气,外地人以为,夏天天气炎热,人体消耗多,这样可补充能量;广东人在处暑有喝苦凉茶的习俗,意为入秋要吃点“苦”;浙江人则青睐吃点“酸”,外地人说“处暑酸梅汤,火气全退光”。
“处暑之后早晚温差逐渐增大,秋燥渐显,饮食上宜‘增酸减辛’。”李晓玲引见,此时可以多吃山楂、苹果、葡萄、柠檬等酸味食品,多喝水补津液,适当食用具备滋阴润燥作用的食物,如粳米、糯米、南瓜、萝卜、蜂蜜、芝麻、百合、银耳、荸荠等。随着天气转冷,西瓜这类大寒的瓜果则要少吃或不吃。
民间说“处暑秋梨最养人”,处暑吃秋梨有着肥壮喜乐、远离烦恼的美妙寓意。“秋梨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效用,特意适宜秋天食用。”李晓玲说,梨子也可榨汁、炖煮,对脾胃虚寒的人很有协助。处暑过先天气日渐枯燥,一口咬下清甜多汁的秋梨,别提有多滋养了!
迎秋赏景,收敛神情
处暑事先,天气渐凉,民间常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不过,‘秋冻’也需灵敏变通,关键在于随时调整衣物。”李晓玲说,关于青壮人群来说,天气转凉时不宜过早、过多地穿厚衣服,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顺应才干。处暑之时,暑热未尽,虽有秋风送爽,但一日之中温差较大,早晚较凉而半夜炎热,因此无法一味“秋冻”,今天气骤然变冷时,也应适当削减衣物,以凉而不寒为宜。同时,应留意腹部的保暖,勿使脐部受凉,免得影响脾胃的配置。
处暑之后,秋高气爽,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民间素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指暑气流失后,天上的云彩不像大暑之时厚重成团,而是疏淡自若,显得分内悠闲自在。专家倡导,此时无妨走出户外,徒步郊游、登高望远、观云抒怀,以踊跃的心态迎接金色的秋天。
“秋天是锻炼的好节令,但秋天养‘收’,不宜做静止量较大的静止,尤其是老年人、小儿和体质虚弱者。”李晓玲说,处暑时节的静止量及静止强度可较夏天适当增大,可以决定慢跑、太极拳、五禽戏或作呼吸吐纳、扩胸静止等锻炼模式,以似有汗出但不困倦为度,这样有助于机体内气血迟滞。此时早晚天气凉爽,静止时期决定在一早一晚比拟适宜。
随着暑热渐退,秋意渐浓,人造界逐渐开局出现萧瑟的现象。“自古逢秋悲寂寥”,人们容易触景生情而发生悲伤的心情,不利于人体肥壮。“在气节转变中,要维持心性颠簸,留意身、心、息的调整,以保生机元气。”李晓玲倡导,在精气调养上,处暑时要留意收敛神情,使神志安宁、心情安静,切忌心情大起大落,往常可经过听音乐、练习书法、钓鱼等优惠安神定志。
中医以为,秋天阴气渐增、阳气渐减,人体的阳气也随之内收。“此时需留意扭转夏季晚睡的习气,尽量做到早睡早起,争取每天多睡1个小时。”李晓玲说,普通来说,春季睡眠以早晨9时至10时入睡、早晨5时至6时起床为宜,半夜时分应留意午休片刻,可补偿夜晚睡眠无余,无利于爱护精气、缓解秋乏。
“天上双星合,世间处暑秋。”八月将末,秋景初微,告别夏的灿烂,迎来秋的内敛,在无法逆的岁时变迁中,愿咱们满怀宿愿,迎接下一站的精彩。(记者王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