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宣传,产品推广,广告招商,广告投放联系seowdb

一碗刀削慰愁肠 银鱼落水翻白浪

中新社太原12月1日电 题:银鱼落水翻白浪 一碗刀削慰愁肠

作者 高雨晴

“山西人离乡,稍动一下心事,肠胃里的故乡就来了,想吃面想得紧……”世上美食千千万,唯有面食解乡愁,山西作家葛水平道还俗乡人的“面食情”。

资料图为山西太原,刀削面与各种配菜。 中新社记者 张云摄

留学英国的山西太原“后生”马浩杰,近日因拍摄山西面食制造环节“火”了。剔尖、抿尖、刀削面、沾片子、猫耳朵、饸烙面……在社交平台“花式”晒面食的他,被网友称为“留在校生的厨艺天花板”。

猫耳朵也能吃?在山西面食中,不只要“猫耳朵”,还有“漏鱼鱼”“栲栳栳”,面食种类多达280余种。所用原料有小麦粉、高粱面、豆面、荞面、莜面等,烹饪模式分擀、拉、拨、削、压、擦、揪、抿等数十种,到达“一面百样,一面百味”。山西“中国面食之乡”的佳誉,由此而来。

其中,作为山西面食“代言人”的刀削面,因风味共同,举世知名。

每天上午11时左右,位于太原大南门左近的“赵老七削面馆”便迎来第一波食客。不一会儿,面馆内宾客满堂,吸溜面条的声响此起彼伏。

资料图为山西太原,赵老七削面馆的服务员为食客送上刀削面。 中新社记者 张云 摄

“一斤面,三两水,打成穗,揉百回……左托面,右持刀,刀不离面,面不离刀……”面馆开创人、赵老七飞刀削面制造技能传承人赵喜平通知记者,制造一碗可口的刀削面,和面、揉面、醒面、削面、浇头,样样都很关键。

只见揉面徒弟将20余斤重的面板扛在左肩上,右手用特制的弧形削刀,将面一刀一刀削入锅中,正所谓“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

资料图为山西太原,赵老七削面馆刀削面徒弟在削面。 中新社记者张云 摄

正午时分,食客在叫号声中,轮番上台取面,浇上肉臊子、西红柿鸡蛋、小炒肉等不同的卤汁后,配以黄瓜丝、葱花、香菜、豆芽,再滴上几滴山西老陈醋,一碗如火如荼的刀削面便上桌了。

资料图为山西太原,赵老七削面馆的徒弟在给刀削面浇卤汁。中新社记者 张云 摄

山西面食不只“好吃”,还“难看”。

王张龙就把山西的面“玩”出了花招。他首创的“面团吹气球”,让山西面食文明走向环球。2012年,在澳门举行的第三届中国餐饮博览会上,王张龙用重达4公斤的面吹出直径1.8米的“面气球”,获取吉尼斯环球纪录认证官的现场认证。

除了这项“拿手绝活”,王张龙还长于“独轮车削面”“舞面”“关公扯面”等10余种面食技能扮演。“我曾去过50个国度和地域,还曾到联结国总部,为100多个国度的常驻联结国代表展现山西面食文明。”谈及此,王张龙满脸自豪。

资料图为山西太原,赵老七削面馆的徒弟在给刀削面浇卤汁。中新社记者 张云 摄

20世纪90年代,刀削面就传入日本。2015年,美国首家山西刀削面馆在洛杉矶开店经营。当初,在英国、韩国、泰国、澳大利亚等国度和地域,华裔华人都能吃到山西刀削面。

说到家乡面食,23岁的留俄在校生刘岸知更情愿自己制造。“出国前基本不会做饭,出国后,经过微信跟妈妈了解学习、自己探索,学会做手擀面、拉面等多种面食。”

资料图为山西太原,食客在赵老七削面馆就餐。 中新社记者 张云摄

“过节时、天冷时,最想咥(吃)碗刀削面。”刘岸知通知记者,往年春节时期,他给雷同在外地留学的中国好友做了一顿浇面,“唯有一吃解乡愁”。

讲述晋商文明的实景剧《又见平遥》中有这么一幕:“累了吧,您坐,给您讲一碗面的故事,有您,有我,那碗面,我怎样就忘不掉中国人那碗面呢?”(完)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