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时期,周国英老人和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消化外科医护人员合影。 均为医院供图
长沙晚报12月6日讯(全媒体记者 彭放 通信员粟青梅)好医生应该是什么样?在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实习的陈英从一封患者的感谢信中找到了答案。这两天,一封署名“一位耄耋老人”的感谢信,在该院医务人员的好友圈热传,引发了大家对“如何当一名好医生”的思索。6日,记者在该院采访时了解到,写信的老人名叫周国英,是一位81岁的退休教员。老人最近在消化外科住院时期,应用治疗间隙,记载下与医护人员的点滴故事,并整顿成一封近0字的感谢信。对于“凝听”“嘱托”“浅笑”的医患故事,串联起她看病和住院时期的暖和回想。
担忧
周国英自以为“是一个敏感多思多虑,遇事追本溯源,属于医生‘不太青睐’的一类病人”。前段时期,她因较为重大的慢性胃病屡次看消化外科门诊,最后选用了住院治疗。在门诊看病时,消化外科主任李忆岚、副主任医师许先锋屡次为她看诊,两位医师“总是耐烦凝听患者的陈说,从不贸然打断,神气专一,眼里透着体恤的光洁,让患者瞬间信任且轻松……她俩总是在开好处方后,诲人不倦地叮咛病人如何服用、到哪缴费、到哪取,甚至还在处方角上写上几楼,打上一个圈,唯恐病人不明确”。
出院今日,因为对病情担忧,周国英屡次到医生办公室倾吐、咨询。病情有什么变动?为什么要修正之前的用打算?新上的有什么反作用……主管医生杨婷婷一次性次停下手中的任务,耐烦凝听和解答。直到今日20时许,周国英发现杨婷婷还在办公室忙碌,一问才知,她在今日上午收治了18名住院病人,不得不加班写出院记载。
安心
周国英是医生办公室的“常客”,遇到别的医生值班,也会激情地应酬她,让她印象特地深入的是黄磊医师。黄磊在和周国英的交谈中,了解到她年岁大了特地怕孤独,便嘱托同病房的56床病友多陪她聊天。在56床出院时,黄磊除了叮咛其回家后的留意事项,还特地嘱托她多住一晚,等第二天新病人来了再退出。“听她(56床病友)说到这,我听到自己的心怦怦直跳,感谢的泪水悄悄而下。这明显是对至亲至爱的人才有的关心!”周国英写道。
周国英抵消化外科的护理团队也十分感谢。护士长喻露总是满脸愁容叫她周教员,并通知她“有事随时找我”。喻露的表率作用影响着科里的每一名护士,大家的浅笑服务让老人放下心来,更经常让她遗记了病痛。特地是责任护士唐晶,经常帮老人关上水、热饭菜,陪她做审核,每天任务前还会到她病房笑着说一声“明天见”。唐晶知道周国英怕疼,血管脆而易破,每一次性打针的举措都特地小心、轻柔,一针到位,打完之后还会征询“比上次怎样样?”一根粗大的血管,连打几天都没有一点淤青,周国英常夸她是“神射手”。
住院时期,周国英老人应用治疗间隙,记载下与医护人员的故事,写了满满5页纸。
暖心
住院时期,应用治疗间隙,周国英用心记载了此前屡次在长沙市中医医院就医的教训。老人记住了协助过她的每一位医护人员的名字:骨伤科医师易汉文、喷射科医师向红平、消化外科医师石晓玲、肛肠科医师李益筠。
出院时,周国英把写了满满5页的医患故事整顿成近0字的感谢信,请人打印进去交到医护人员手中。老人在感谢信的开头写道:“好医生是一剂良……意识你们,真好!”
读着周国英的感谢信,医护人员也深受感动。“咱们只是尽了医护人员的职责,却一点一滴被患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让咱们的心也暖暖的。”李忆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