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千里,花开满髻”,当初的蟳埔村,已从一个不起眼的海边小渔村,变成了人们都争相打卡的网红旅游地。头顶“花园”的游客,将小小的渔村堵得风雨不透。蟳埔村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蟳埔女簪发戴花的新鲜民俗被称为“簪花围”。2008年,以“簪花围”为代表的蟳埔女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度级非物质文明遗产名录。2023年,网络上掀起“簪花围”热潮,各地游客慕名前来体验,带火了蟳埔村的文旅产业。随同着文旅市场的继续升温,外地人在探求中写出了一本新的致富经。一些靠挖海蛎为生的村民,通过培训后成为簪花徒弟;一些闲置的老房子“摇身一变”,成了旅拍店。据统计,春节时期,蟳埔民俗文明村应酬游客量36.1万人次、旅游支出超7000万元人民币,均创下历史新高。图为2月21日,游客在蟳埔村内拍照纪念。来张美美的靓照,成为游客此行的必选体验。中新网记者 张斌 摄
图为2月21日,蟳埔村街头一位簪发戴花的村民。作为与惠安女、湄洲女并称的“福建三大渔女”,蟳埔女最看重的是自己的头饰,每逢喜庆的日子都要戴上5串到7串不同颜色的花环来庆贺,即使是寻常的日子,也不忘戴上两三串来装璜自己。中新网记者 张斌 摄
图为2月21日,走进蟳埔村,头戴簪花的游客如秀场上的模特。中新网记者 张斌 摄
图为2月21日,簪花铺簪着花围的游客。蟳埔村原先外地只要零星几家簪花铺,蟳埔女走红后,来插花的人纷至沓来,店铺参与到100多家。中新网记者 张斌 摄
图为2月21日,头戴簪花的游客在蟳埔村内拍照留影。中新网记者 张斌 摄
图为2月21日,游客在蟳埔村打卡点拍照纪念。蟳埔簪花围继续火爆出圈,成为外地文旅IP顶流,吸引游客。中新网记者 张斌 摄
中新网记者 张斌 摄图为2月21日,一家簪花铺的多名上班人员正忙着为游客簪花围。原先外地只要零星几家簪花铺,蟳埔女走红后,来插花的人纷至沓来,店铺参与到100多家。中新网记者 张斌 摄
图为2月21日,蟳埔村街道巷陌,处处是头戴簪花的游客,放眼望去,人头攒动似乎一座座“流动的花园”。中新网记者 张斌 摄
图为2月21日,头戴簪花的游客在蟳埔村旅游。走进蟳埔村,随处可见一座座“流动的花园”。中新网记者 张斌 摄
图为2月21日,许多家长带着小孩前来体验“流动的花园”——“簪花围”。中新网记者 张斌 摄
图为2月21日,摄影师在蟳埔村内为游客拍摄。激增的簪花需求也带动起对化装、摄影的生产,吸引了周边农村乃至省内省外化装师、摄影师的“入村”。中新网记者 张斌 摄
图为2月21日,蟳埔村内处处花海涌动,人潮如织。中新网记者 张斌 摄
图为2月21日,许多慕名前来蟳埔村的游客戴上簪花,穿上特征服饰,站立在蚵壳厝旁,体验当一天“蟳埔姑娘”。中新网记者 张斌 摄
图为2月21日,蟳埔村游客人山人海。中新网记者 张斌 摄
图为2月21日,一些来蟳埔村的男子游客也簪花,成为一景。中新网记者 张斌 摄
24小时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