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李世民与李建成争皇位李元吉他又不争皇位为什么要冒险参与这次政变
毫不夸张地说,李元吉可以算得上是元老级的太子党党员了。从始至终他都坚定不移地支持和拥护着李建成。李元吉实在是太丑了,丑到连他的亲生父母都不愿意搭理他。无数个夜晚,当野兽的叫声在山中响起的时候,李建成也只能用瑟瑟发抖的双臂将李元吉紧紧地拥在怀里。
唐皇李渊与老婆窦氏一共生育了四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元霸和四子李元吉。李建成和李世民是我们故事的主角,有关他们的具体情况我们放在后面来讲。三子李元霸则是一个穿梭于现实与传说之间的人物。根据民间的传说,李三双臂有四象不过之勇,捻铁如泥,胜过秦朝末年的枭雄项羽。他一顿能吃一斗米和十斤肉,使一对擂鼓瓮金锤,一个四百斤,两个共计八百斤,天下无敌。而且,此人不仅生得离谱,死得也传奇,据说李三因为痛恨老天打雷,就把金锤往天上一撩,想要把天打死。哪曾想到,那双金锤居然正直地砸在了李元霸的脸上,一代傻蛋兼无敌猛霸王就这样戏剧性地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真得吗?
真得--才怪!历史上的李元霸早在十六岁的时候就夭折了。史书上根本就没有关于他建功立业的只言片语,纵然他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本领,可惜时不与之,英年早逝,徒唤奈何啊。
我们重点来介绍一下李四。此人正是太子党的第二股势力。毫不夸张地说,李元吉可以算得上是元老级的太子党党员了。请注意偶的用语--元老级。之所以称李元吉为元老级党员,倒不是因为他的年龄有多大(实际上,李元吉被杀害的时候也只有二十八岁),而是因为他入党时间最早,在党内的地位仅次于李建成,最重要的一点是:从始至终他都坚定不移地支持和拥护着李建成。
有博友笑了,小玉,你快洗洗睡吧,别在这里忽悠人了。史书上都说了,李元吉对李建成也是明里一套、背地一套。为什么呢?因为皇位面前人人平等,李元吉也想当皇帝。他之所以投靠李建成,是因为他觉得李世民是三人中最为厉害的角色,所以就大肆撺掇李建成对付李世民其实,说到底,他是想借李建成之手除掉李世民,然后再对付李建成。
没错,以上的这种论调,早在唐代就已有了原型,甚至直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有很多人持这种观点。然而,小玉我通过细心地研读史书,得出了一个结论:以上内容,纯属虚构。原因很简单:没有任何直接的有力的证据表明李元吉是这样想的或是这样做的。最有力的证据莫过于“但除秦王,取东宫如反掌耳”。可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这句话并非是李元吉自己说的,也不是李元吉的部下说的,而是李世民的幕僚在煽动他对付建成与元吉时说的。一个本来就包藏祸心的人说出来的别有用心的话有几分可信度,大家自己掂量吧。
相反,小玉我倒是有很多的证据和理由证明李元吉和大哥之间的感情十分深厚,他对李建成从始至终都没有二心,且听小玉细细道来:
首先,建成和元吉两兄弟之间的关系打小就十分和谐,兄弟之间情谊甚笃。
李氏四兄弟,老大建成一表人才风流倜傥,老二世民也是一副魁伟的男人模样(具体参见李世民同志的宫廷画像),老三元霸虽然早年夭亡但想来也不至于太差,唯独这李四却是丑得出奇。同是一母所生,这形象上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真是邪了门儿了。常言道,儿不嫌母丑;其实反过来也是一样的,母也不嫌儿丑。可是这个定律到了李元吉这里就失灵了,因为李元吉实在是太丑了,丑到连他的亲生父母都不愿意搭理他。
虽然是爹不亲、娘不爱,但是李元吉依然顽强而执着地活着。和许多同龄的孩子一样,有一件事情对李元吉十分之重要,,那就是:玩。但是,找谁玩呢,或者说谁可以陪他玩呢,这是个问题。父母是没指望了,三哥死得早也没指望,二哥不爱吃喝玩乐只爱行军打仗更没指望,只有找大哥了,那个比自己大十四岁的大哥。
所幸,这一次,李元吉并没有一如既往地失望。因为,在李建成这里,他找到了作为孩子所应享有的快乐,甚至还找到了他从未体验过的父母般的关爱。
因为,李建成也很闲。和李世民不一样,李建成是嫡长子,在未来继承唐王爵位的人只能是他,他是李家未来的希望,所以,必须要像保护珍稀野生动物一样保护他。正是出于这样的想法,所以李渊每次出征都把李建成留在家中。这样,李建成就有了大把大把的时间,可以和家人们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情感交流。
正是在这样的主客观条件下,李元吉和李建成走到了一起。
诸位博友们,你们说说看,李元吉到底对谁的感情深,是成天吃睡玩乐在一起的大哥建成,还是一年都见不了几次面的二哥世民?
这是其一。
其二,李元吉和李建成的兄弟情谊经受过生与死的考验。
那是在大业十三年五月,李渊正式在晋阳起兵。当时,李建成、李元吉和李智云(李渊的庶子)都远在河东。为了确保这几个儿子的安全,老李暗中迅速派人送信给李建成,让他带着兄弟们赶快逃离河东,来晋阳团聚。
可是,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河东地方政府听说太原留守李渊居然谋反作乱,便迅速调派人手搜捕李氏三兄弟。李建成只好带着弟弟们东躲西藏。
此去晋阳路途遥远,而且道路阻隔,只能走偏僻险峻的山路。为了便于行动,李建成撇下了异母弟弟李智云(后被捕,在长安为阴世师所害),却带着李元吉踏上了北上晋阳的生死征程。这一年,李建成二十九岁,而李元吉只有十五岁。
这一路上,二人是跋山涉水、翻山越岭,饿了只能吃野果,有时甚至连野果也吃不到,只好去啃树皮、吃青草,渴了也只能喝山涧里的冷水,至于睡就更简单了:以天为被,以地为褥;到了夜半时分,山中气温骤降,兄弟两只好紧紧地相拥在一起,靠彼此的体温温暖对方,好熬过这漫漫长夜。无数个夜晚,当野兽的叫声在山中响起的时候,李建成也只能用瑟瑟发抖的双臂将李元吉紧紧地拥在怀里。吃了无数的苦,克服了无数的艰险,兄弟两最终达到了晋阳。
有了这段一起吃苦的往事,有了这段被呵护的经历,李建成在李元吉心目中的形象日渐高大,他深知,如果没有哥哥的悉心照顾,自己根本就无法活着到达晋阳。
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说“患难见真情”吧!
这是其二。
综上所析,小玉我认定:李元吉和李建成之间的兄弟情谊十分深厚。李元吉对李建成的支持和拥护是完全发自真心的。
也许有的读者会问了:那李元吉为什么会那么恨自己的二哥呢,即便他和大哥的关系好,也不至于如此的仇视二哥啊?
问得好,这说明你们动脑筋了。
主要的原因可能有这么几点:
一、李元吉和李世民相处的时间十分少,交流感情的时间更少,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感情基础。
二、在李元吉的眼中,大哥李建成和二哥李世民完全是两个极端。他对李建成愈爱,对李世民也就越讨厌。当李世民表露出与李建成争夺皇位的意图之后,李元吉对李世民的讨厌也就迅速地转化为浓浓的恨意了。
三、李世民曾经在无意当中得罪过自己这位心胸狭隘的四弟。
李元吉和李世民的部将尉迟敬德都是当时公认的使槊高手,但是似乎“尉迟敬德是天下第一”的呼声更高一些。好胜心极强的李元吉听说了这个消息之后,就坐不住了,特意找到李世民,强烈要求同尉迟敬德切磋一下。
话说到了比试当天,为了避免发生意外的流血事件,李元吉命令下人把槊刀去掉,只用杆来刺。正在这个当口,大老粗尉迟敬德却突然冒了一句:“殿下,我看您就不用这么做了。您即使有槊刀,也伤不了我一根汗毛。”李元吉怎么也没想到这个大黑脸居然如此的嚣张,当众下了他的面子。好啊,你可真狂啊,那就别怪本王长槊无眼了。事实证明,尉迟敬德还真不是吹牛,任李元吉怎么刺,就是刺不到他。李元吉的脸比屁股都白了。
李世民也是存心想落李元吉的面子,在一旁添油加醋道:“躲槊和夺槊,哪个更难(明知故问)?”尉迟敬德回答说,当然是夺取敌人的槊更难了。李世民趁机就说:“既然这样,那你就和王弟比试一下夺槊的本领吧。”李元吉刚刚用槊没刺着尉迟敬德,面子已经是挂不住了,现在又听到尉迟敬德在一旁夸口能空手夺取自己手中的槊,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不由分说,纵马上前,挺槊便刺。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李元吉手中的槊连续三次都被尉迟敬德用手给夺走了。完了,这下丢人可丢到家了。
事实证明,李元吉并不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他恨尉迟敬德让自己当众出丑,更恨李世民添油加醋,存心落自己的面子。那个恨啊,真是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后来,当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因为争夺皇位彻底闹翻了的时候,李元吉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并且坚定地站到了李建成这一边。
与此同时,李建成为了更好地笼络自己的弟弟,甚至提出了十分诱人的想法:等到我李建成登上皇位之后,就立你元吉为皇太弟。
皇上啊,谁不想当,有了李建成开的这张巨额支票,受到巨大鼓励的李元吉更加有恃无恐,充当了太子党的急先锋,处处挑李世民的不是,多次寻找机会置李世民于死地。
眼看着几个儿子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李渊也很是着急啊,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兄弟们要团结嘛。
为了让他们几个消除隔阂,李渊想出了一个好点子:让他们几个住在一起。住得近了,交流就会多了;交流多了,误会就少了;误会少了,摩擦就少了;摩擦少了,感情就好了。这是李渊的想法。从动机的角度而言,这个想法很好很强大;但是从务实的角度来看,这个想法完全是一厢情愿。
不管怎么样,李渊还是把这三个儿子安排到了一起。太子李建成住在东宫,秦王李世民住在西宫的承乾殿,而齐王李元吉则住在武德殿的后院。空间上的距离是近了,但是心理上的距离却更加遥远了。
每天晚上,他们都让自己的手下严密戒备,以防对方会趁机谋害自己。尽管有重重护卫,三个人还是担心地睡不着,以至于每个人的眼睛都像熊猫一样黑。到了白天,情形则更加搞笑。几拨人偶尔碰到,表面上嘻嘻哈哈地打招呼,俨然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可是暗地里,每个人都揣着斗殴用的刀子,随时准备着死磕,俨然一副黑帮团伙准备街头火并的样子。
唐朝争夺皇位那个事件叫什么?
玄 武 门 之 变
玄 武 门 之 变 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的天策上将、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 李 世 民 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 武 门 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
唐高祖即位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 世 民 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三人当中,数 李 世 民 功劳最大。晋阳起兵,原是他的主意;在以后几次战斗中,他立的战功也最多。李建成的战功不如 李 世 民,只是因为他是高祖的大儿子,才取得太子的地位。
太子建成自己知道威信比不上李 世 民,心里妒忌,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李 世 民。
经过长期的斗争,李 世 民 逐步占上风,控制了局面,最终 李 世 民 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得立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华夏文明之唐朝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声誉远播,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
1:唐高祖李渊(566-635年), 公元618年-626年在位,在位8年,当太上皇9年,享年70岁,李渊是含着金汤匙出身的官二代,祖上是赫赫有名的北周关陇贵族,隋炀帝杨广的亲表兄,李渊本来也不想成“谋反逆臣”,可是不想归不想,但隋末天下大乱,加上表弟隋炀帝的猜忌,大隋的忠臣不好做,在多种因素下,李渊决定自立为王,并于公元617年正式起兵,刚起兵时并没有马上开创大唐,而是拥立隋炀帝的孙子杨侑为帝,李渊自任大丞相一职,“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大隋已经名存实亡,隋恭帝杨侑被迫禅位于李渊,强盛的大唐帝国由此开始。
2: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年),大唐第二位帝王,高祖李渊嫡次子,“玄武门之变”的胜利者,周边小国口中的“天可汗”,公元626年-649年在位,在位23年,享年51岁,李世民少年成名,17岁时便以奇谋解了“雁门关之围”,成功救出隋炀帝杨广而成名,公元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不仅解决了太子和齐王,还迫使高祖李渊提前退位,继位之初,大唐面临着四面楚歌的局面,内有建成死党的屡次反叛(如罗艺)、外有突厥的虎视眈眈,经过李世民二十多年的努力,先后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纥、龟兹、高昌等周边小国,使得四海臣服,开启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世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3:唐高宗李治(628-683年),大唐第三位皇帝,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公元649-683年在位,在位34年,享年55岁,李治的胜出是老大和老二打架、老三得利的典型案例,由于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的夺嫡行为,导致后期这两人均被废黜,而一直“默默无闻”的晋王李治成功晋级太子位,李治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将父皇李世民的才人武则天重新召进后宫,并逐步坐视了她的壮大。
4:唐中宗李显(656-710年),大唐第四位皇帝,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第三子,公元683-684年及705-710年两次在位,总计在位6年,享年54岁,前章怀太子李贤被逼自尽后,李显被立为皇太子,高宗李治病逝后,李显继位为帝,此时的朝政大权已经被母后武则天掌控了几十年,李显企图以皇后韦氏外戚力量组建自己的势力,但操之过急,登基不到两个月便被母后武则天废黜皇帝位,贬为庐陵王迁出长安,武则天称帝后,经过名臣狄仁杰的劝诫,重新立李显为太子,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李显二次登上皇位。
5:唐睿宗李旦(662-716年),大唐第五位皇帝,中宗李显同母弟,公元684-690年及710-712年两度在位,总计在位8年,享年54岁,李旦的人生几乎和哥哥李显一样,虽然两度在位但不过是别人手中的提线木偶,中宗李显第一次被废后,李旦被母后架到了皇位上,成了大唐名义上的皇帝,中宗李显被韦皇后毒杀后,儿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共同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皇后和安乐公主,迎立李旦二次复位。
6:武周皇帝武曌(624-705年),即武则天,中国 历史 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在位15年,享年81岁,曾是太宗李世民的才人、高宗李治的皇后,在高宗李治晚期,借着李治的疾病、不能治理朝政之际,逐步把控朝政,经中宗、睿宗的过渡,终于在公元690年登上皇位,改大唐为大周,在位期间,大肆屠杀李唐宗室,重用酷吏将忠于大唐的老臣几乎屠戮殆尽,而且开启了女主天下的先例,导致后来几十年都有人效仿她,在位期间国力强盛,重用了如狄仁杰、张柬之一般能臣干吏,经“神龙政变”后,武则天还政于太子李显,并于当年病逝死前自去帝号,称天大圣皇后。
7: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年),睿宗李旦第三子,712-756年在位,在位44年,享年77岁,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李隆基出生在一个政变多发的年代,从小见惯了血腥政变的场景,也由此锻炼了处变不惊的能力,公元710年,26岁的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皇后、迎立相王李旦复位,因迎立有功被立为太子,后来姑姑太平公主又想学母后临朝,睿宗李旦无力平衡这种矛盾,提前禅位于李隆基,著名的安史之乱就是发生在他执政时期。
8:唐肃宗李亨(711-762年),玄宗李隆基第三子,756-762年在位,在位6年,享年49岁,唐朝第一个在长安以外继位登基的皇帝,李亨是“马嵬坡兵变”的直接策划者,在诛杀杨贵妃后,本想逼迫玄宗退位,奈何左龙武卫大将军的誓死护卫玄宗而作罢,因为与玄宗失和,只能分道扬镳另谋发展。最终在公元756年抵达灵武,并在此继位称帝,遥尊玄宗为太上皇。
9:唐代宗李豫(727-779年),肃宗李亨的长子,762-779年在位,在位17年,享年52岁,代宗李豫还算颇有功绩的,在位期间平定了安史之乱,而且早期曾励精图治,将宦官干政的弊端革除,连辅助他上位的李辅国都被除掉了,可是他也开启了大唐从此藩镇割据的局面。
10:唐德宗李适(742-805年),代宗长子,779年-805年在位,,在位6年,享年63岁,李适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所以他继位后曾奋发图强,想彻底革除藩镇割据的局面,不想由此引发了藩镇叛变,再次攻进长安,迫使李适再次走上逃亡之路,在位早期痛恨宦官干政,也曾想彻底革除这一弊端,可是经过多次的武将叛变,使得李适对谁都不信任,在“泾师之变”后,李适改变了对宦官的看法,后期又开始重用宦官,甚至将他们派往各地公开索贿,满足李适的贪欲,堂堂一国之君,竟然向自己的臣民索贿,也真是千古奇闻了。
11:唐顺宗李诵(761-806年),德宗长子,大唐首位被宦官谋害的皇帝,李诵在做太子期间还是颇有贤名的,德宗病逝后,李诵继位,并迫不及待地施行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宦官干政,可是他太急了点,触动了宦官的权力,在位仅6个月,便被宦官们阴谋改立太子李纯,逼迫顺宗退位,退位后做了5个月的太上皇病故,这位可怜的皇帝,据《妖猫传》里说,他是被一只妖猫附了体,才导致如此短命的帝王,当然,这是小说家言,不足为信,他还没有即位时,就患了中风,几乎瘫痪,不能言语。在医学相对落后的古代,他能活着完成即位,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12:唐宪宗李纯(778-820年),顺宗长子,805-820年在位,在位5年,享年42岁,李纯在位期间还是有一些作为的,曾重用贤良、改革弊端,尤其是在消除藩镇割据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可是李纯在位后期渐渐骄奢淫逸,性格也变得极为暴躁,动不动就打骂身边的人,最终被宦官毒杀。
13:唐穆宗李恒(795-824年),宪宗第三子,820-824年在位,在位4年,享年29岁,李恒在位期间几乎什么事都没干,整日只顾着自己享乐了,导致河北三镇再次叛乱,不过他的儿子很厉害,其中有三个儿子都当了皇帝。
14:唐敬宗李湛(809-826年),穆宗李恒长子,824-826年在位,在位2年,享年17岁,李湛继承了老爸的“优良传统”,继位后除了给自己找乐子就没干过正事,整日不是踢球就是打猎,而且他特别喜欢晚上出去打猎,俗话说一朝学会狗撵兔,从此踏上不归路,李湛后来正是在“打夜狐”的途中,被宦官给害死了。
15:唐文宗李昂(809-840年),穆宗李恒次子,826-840年在位,在位14年,享年31岁,本来大唐的皇位跟他没关系,可是宦官刘克明在杀死他的哥哥敬宗后,企图拥立宪宗的儿子李悟为皇帝,而另一派宦官王守澄、梁守谦则不同意了,诛杀了刘克明和李悟后,迎立李昂为帝。
16:唐武宗李炎(814-846年),穆宗李恒第五子,840-846年在位,在位6年,享年32岁,武宗李炎在 历史 上的名声并不好,他也是宦官干政才上的位,但是他在位期间却革除了宦官干政的弊端,解除大宦官仇士良的兵权,加强了皇权。
17:唐宣宗李忱(810-859年), 宪宗李纯的第十三子,敬宗、文宗、武宗的叔叔,846-859年在位,在位13年,享年49岁,李忱出生时,大唐的皇权基本被宦官把持,他从小少语寡言,被人认为是“不慧”,十岁时,生了一场大病,病好后行为更是怪异,世人皆认为光王是个傻子,敬宗、文宗在位期间,常常拿光叔取乐,即使是被侄子大臣们羞辱,李忱也是面无表情,因此世人都认为光王傻得很彻底,不过武宗李炎却不这么想,他认为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沉默不语,要么是真傻要么是深不可测,武宗上位后,光王李忱的日子就不太平了,经常会发生意外,游猎时好好的能从马上摔下来,大雪天能被侍卫遗忘在冰天雪地里,但不论怎么折腾,李忱就是死不了,后来武宗干脆让人把李忱扔进了宫厕里,企图淹死光叔,不过宦官马元贽认为一个傻子王爷最好控制,所以偷偷救下了李忱,武宗病逝后,马元贽以长者为贤做理由,拥立“傻子”李忱继位,企图把控朝政,不过继位后的李忱立马变得耳聪目明,首先便除掉了马元贽的势力,这让人都傻眼了,直到这时,大家才明白李忱不仅不傻,而且是十分聪明,他只是装傻充愣而已,李忱继位初期,加强皇权整顿吏治,使大唐为之一新,被后世称之为“小太宗”。
18:唐懿宗李漼(833-873年),宣宗李忱长子,859-873年在位,在位14年,享年40岁,李漼的一生就四个字“骄奢淫逸”,而且他不光自己整天花天酒地,还喜欢赐宴,奉行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有事没事就召集大臣一起花天酒地,在他的眼里,看不到大唐的岌岌可危,只看到了身为皇帝的快乐,把老爸宣宗好不容易积攒的家底给败光了。
19:唐僖宗李儇(862-888年),懿宗李漼第五子,873-888年在位,在位约14年,享年26岁,大唐继位最早的少年天子,12岁时在宦官田令孜的拥戴下,于懿宗灵柩前继位,他是大唐出了名的昏君,在位期间一心踢球,所有朝政均交给“阿父”田令孜打理,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攻进长安,李儇仓惶出逃,并在途中调集各镇节度使平叛,使得各地节度使权势越来越大,到公元884年黄巢兵败后,李儇才回到长安,但此时的大唐已经名存实亡。
20:唐昭宗李晔(867-904年),懿宗李漼第七子,888-904年在位,在位6年,享年37岁,李儇临终前,将皇位传给这个弟弟,不过此时的大唐已经名存实亡,李晔倒不是昏君,在位期间也曾想恢复大唐的雄风,可惜积重难返,经过铲除宦官、发动平定河东、四川的叛乱,大唐禁军已经消耗殆尽,只得坐视朱温的壮大,使朱温渐成霸主,为唐的覆灭埋下了祸根。
21:唐哀宗李柷(892-908年),昭宗李晔第九子,904年-907年在位,在位3年,享年16岁,朱温(朱全忠)斩杀昭宗李晔后,并没有急于篡位,而是辅立了李柷继位,实际朝政皆由朱温把控,李柷这是实实在在的傀儡公元907年,被迫禅位于后梁太祖朱温,大唐亡。
唐朝的国号为“唐”,曾是晋的古地名,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西魏八柱国之一,被追封为唐国公,其后爵位传至李渊, 李渊以尊“隋”为名起兵,在隋恭帝杨侑禅让后便以“唐”为国号,定都长安,因国君姓李,故称李唐,尊称为大唐,隋朝末年,由于隋炀帝滥用国力,加上三征高句丽的失败,导致民变四起,李渊见天下大乱,隋朝灭亡的形式不可扭转,于是生出取而代之的念头,于晋阳以尊隋之名起兵,一路势如破竹,占领长安,拥立代王杨侑为帝,即隋恭帝,李渊自任大丞相,晋封唐王,携天子以令诸侯,后杨侑禅位于李渊,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册封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子李元吉为齐王。
唐朝初期,由于经历了长期战乱,国家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也从隋朝初年的八百万户骤降至二百余万户,此外,唐朝的北方边境也受到了来自漠北的东突厥的威胁,当时的突厥势力空前强大,包括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等国,甚至是中原地区的窦建德、薛举、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地方割据势力都臣服于突厥,李渊入主关中前,先派人吹捧瓦岗军领袖李密,使其成为中原的屏障,到唐朝建立时,各派政治力量继续在进行角逐,李渊则以关中为根据地,不断发展自己的力量,着手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公元618年,李世民率唐军攻打割据陇右的薛举、薛仁杲父子,薛仁杲兵败出降,唐军占有陇右,次年(619年)唐又以反间计策动武威豪族安兴贵、安修仁生擒李轨,不费刀兵便尽有河西之地,620年,李世民击败勾结突厥入侵河东的刘武周、宋金刚,恢复了对代北的统治,至此,唐朝不仅巩固了关中根据地,而且发展了实力,可以集中力量经营中原和江南,此时,瓦岗军已瓦解,山东大部分郡县已降唐,幽州的罗艺也归附了唐朝,中原地区还有洛阳的郑帝王世充和河北的夏王窦建德两大势力,621年,李世民击溃郑夏联军,俘窦建德,王世充投降,窦建德被处死后,其余部刘黑闼起兵反抗,旋即被李世民、李建成击溃,唐朝统一了河南、河北、山东地区,621年,割据江陵的萧铣被唐将李靖、李孝恭率军平定,同一年,岭南地区的豪族冯盎降服,除割据朔方、依附突厥的梁师都以外,唐朝基本已在全国建立起了统治。
唐初局势平定后,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为了争夺皇位而展开了内部斗争,李渊曾答应李世民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李建成随即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在起兵反隋的过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建立唐朝,太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惮,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和陷害李世民,听从魏征的引导,收服被李世民重创的刘黑闼尝试拿回兵权,李渊也尝试任用裴寂,最终导致大败,不得不再用李世民领兵,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秦王李世民一方也不甘示弱,随着李世民在外屡立战功,威望日高,李渊先后封他为司徒(三公之一)、尚书令(相当于宰相)、中书令(亦相当于宰相),乃至无可再封时,便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天策上将之职授予他,位在诸王之上,在朝中的地位仅次于李渊和太子建成,且拥有众多支持者;秦王府内人才济济,与李世民的支持者们一起形成了秦王党,与太子党相抗衡,以李世民为首的功臣集团,为求自保,在玄武门发动兵变,击杀李建成、李元吉,控制长安,李渊深知形势,被迫册立李世民为太子,八月九日,李渊禅让帝位,成为太上皇。
李世民继位,是为唐太宗,唐太宗从 隋末民变 中认识到群众的力量,吸取隋灭教训,重视百姓生活;留心 吏治 ,选贤任能,知人善用, 从谏如流 ,重用 魏徵 等诤臣;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 养生 息,文教复兴,完善 科举制度 等一系列治世政策,使得 社会 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促进了民族融合,稳固边疆,唐太宗则被四方诸国尊为“ 天可汗 ”,在唐太宗执政的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现了一个政治较为清明、 经济 快速发展、 社会 安定、武功兴盛的局面,史称“ 贞观之治 ”,是为唐朝的第一个 治世 ,为后来的 开元盛世 奠定了厚实的经济基础。
唐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争夺帝位,结果都被废黜,改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李治即位,即唐高宗,高宗借房遗爱等谋反一案,将诸宗室、勋贵中的反对势力一网打尽,力排众议,废皇后王氏,立昭仪武氏(即武则天)为后,武皇后逐渐参预朝政,武则天原为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后被高宗召入宫中,在权力斗争中获胜,被立为皇后,史称她“素多智计,兼涉文史”,后高宗因身体原因让武皇后协助处理朝政,她因此得以与高宗并称为“二圣”,高宗驾崩于紫微宫贞观殿,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武则天因李显与之不合,将他废为庐陵王,另立四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实际上此时的权利已经被武后独掌了,同时将东都洛阳(唐太宗时营建洛阳宫),更名为神都,而后武则天平定徐敬业反叛,废唐睿宗,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成为中国 历史 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掌权与称帝期间,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她开创 殿试 和 武举 , 打击关陇集团,大力提拔科举出身的官员,时称“ 北门学士 ”,很多是来自中原、关东与江南等地的士人得到提拔,如 狄仁杰 、 张柬之 、 张仁愿 、 姚崇 等名臣, 期间 社会 文化艺术亦有所进步,当时佛教大兴,该时期佛寺兴建频繁,扩建的 龙门石窟 为其代表,史称“上承贞观,下启开元”或“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在夺位的过程中,武则天大肆杀害唐朝宗室,即位前后又兴起“酷吏政治”,待到在位末期,逐渐豪奢专断,渐生弊政,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联合禁军将领敬晖等发动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中宗李显复位,恢复了大唐国号,社稷、宗庙等恢复永淳以前旧制,中宗复辟后,一直受到妻子韦皇后、女儿安乐公主和武氏旧党如武三思等人的影响,张柬之、敬晖等先后被流放或诛杀,韦皇后有意成为第二个武则天,安乐公主则曾要求成为皇太女,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杀中宗,韦皇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唐殇帝,并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之子、临淄王李隆基在武则天之女太平公主协助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皇后、安乐公主及武氏残余势力,拥立李旦复位,睿宗复位后,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发生权力之争,睿宗决定让位于李隆基,李隆基是为唐玄宗,次年,玄宗将太平公主赐死,其党羽或杀或逐,结束了朝廷内斗,玄宗统治下,唐朝国力空前强盛,史称“开元盛世”。
天下太平日久,国家无事,统治者逐步丧失向上求治的意志,志得意满,开始放纵享乐,从此忽视国事,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八年,使朝政日益败坏,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为相,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权势炙手可热,玄宗后期好大喜功,为此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当时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从而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导致边将专军的局面,其中以掌握重兵的胡人安禄山最为著名,安禄山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次年十二月叛军攻入东都洛阳,唐玄宗率众逃至成都,史称“安史之乱”,长达八年时间的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此后,中央的权力大大削弱,节度使的权势越来越大,此时均田制已经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安史之乱战后人丁锐减,土地大量荒芜,藩镇割据的现象形成。
代宗时改善了国家的财政,德宗任用杨炎为相,开始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依土地征税,唐德宗还力图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乱,发生了持续5年的奉天之难战争,最后虽叛将败死,但是唐朝却与其余藩镇妥协,条件是取消王号,朝廷承认他们在当地的统治权,从此割据局面进一步深化,唐德宗死后,经过了唐顺宗的过渡阶段,其即位后,经常阅读典籍实录,每读到贞观、开元等文献,他都仰慕不已,以祖上圣明之君为榜样,总结 历史 经验,注重发挥群臣的作用,敢于任用能臣贤臣为宰相,李纯在延英殿与宰相议事,很晚才退朝,在位15年间,政绩较多,在政治上有所改革,勤勉政事,从而取得了元和年间削藩的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兴气象,宪宗晚期,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党争局面,这两个“朋党”在后来分别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其斗争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势,后代唐文宗与李训、郑注发动甘露之变,密谋诛杀宦官,但以失败告终,而后,宦官团结一致;群臣唯有借藩镇兵力对抗宦官权力,从而埋下了晚唐藩镇、宦官相冲突的种子。
唐朝后期,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唐宣宗最终爆发民变,唐朝经济重地的江南地区经过黄巢之乱打击后把唐朝的经济基础打破,而宦官所管理的禁军也损失过重,宰相与宦官争权不断,黄巢起义后,发生了神策军中尉刘季述等人的政变,唐昭宗被软禁,太子李裕开始监国,崔胤联合孙德昭打败刘季述,迎唐昭宗复位,而朱温与李克用成为唐末的风云人物,在朝廷各树党派,在朱温的支持下,宰相派胜利,宣武节度使朱温入宫尽诛宦官,朱温发兵攻陷长安,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之后将唐昭宗杀害,朱温大肆贬逐朝官,并将三十余位朝臣杀死于白马驿(今河南滑县),投尸于河,史称白马驿之祸,朱温本想等统一后再夺取帝位,但因征讨淮河以南地区失利,所以提早逼迫唐哀帝禅让,唐朝灭亡。
安史之乱之后农民起义军越平越多,连年干旱,外忧内患,中央力量越来越弱,各路军阀割据土地,开始了藩镇割据,大唐被四分五裂,五代十国正式开始。
如何看待唐太宗李世民皇位之争?
唐太宗李世民与隐太子李建成之间准确说应该叫储位之争,而不是皇位之争。因为李建成彼时只是皇太子,并不是皇帝;李世民杀了李建成之后首先获得的也不是皇位,而是皇太子之位。至于唐高祖李渊“禅位”,那是后来的事情了……
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争斗还有从太原起兵说起。隋末天下大乱、群雄逐鹿,隋炀帝的表兄弟、时任唐国公李渊也坐不住了,于是在太原起兵,加入了争夺天下的洪流之中。李建成因为是嫡长子、第一顺位继承人,或许是李渊出于对这位继承人的保护,又或许李建成更加擅长内政而不是军事。因此,自太原起兵始,李建成便充当了坐镇后方的角色,负责后方行政性事务和军队后勤工作。而在前方率军冲锋陷阵的,则是李渊的嫡次子李世民。原本一母同胞的这兄弟二人,一文一武相得益彰,李渊之所以短短几年时间便可以荣登九五,这两个儿子功不可没。
随着军事作战的节节胜利、一统天下的临近,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了。因为李建成是嫡长子,继承人的名分早在唐国公时期便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李世民在前方拼命,到头来打下的江山却是李建成的!很显然,李世民不乐意了。李渊为了笼络李世民这个儿子,让他继续为自己拼命,有意无意地在给李世民“画饼充饥”,给李世民编织着一个个可以成为接班人的美梦!但是,在唐王朝正式开元建国之后,李渊却有翻脸不认账了,李建成因为嫡长子的身份被册立为了皇太子,而李世民只得了一个秦王的爵位!
唐王朝虽然开元建国了,但是对外的战争并没有完全结束,李渊还需要李世民这个儿子为自己冲锋陷阵。于是,又玩起了“画饼充饥”的旧把戏。虽然皇太子之位给了李建成,李渊却又给了李世民建立属官的特权(原则上只有皇太子的东宫才有资格拥有自己的属官),成立了天策府,甚至还给予了李世民自己筑钱的特权。李渊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用和东宫分庭抗礼这个画饼让李世民觉得自己离皇太子之位只有一步之遥,从而激发儿子的无限潜能!而对于李建成与李世民之间的争斗,李渊基本上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个人认为,这里面或许也有李渊想通过李建成、李世民相互牵制以稳固自身地位的原因。当然,这是小心眼的话了,毕竟是亲爹,利用儿子狗咬狗、自己从中渔利这样的事情,不一定就是真实历史,纯属个人看法。
随着李渊的年纪渐长、唐王朝的逐步稳定,李渊对李世民的需要已经不是那么急迫了,反之继承人问题却变得相对重要得多!但是,这个时候,在李渊对李世民的长期纵容之下,李世民已经尾大不掉,而且与李建成的关系势同水火。于是,李渊想到了“削藩”!为了让李建成能够顺利接班,李渊开始逐渐削弱李世民的势力。或许李世民也预感到了什么,开始频繁派人联络山东豪杰,并表达了自己希望前往洛阳的愿望,企图以此避祸,同时以洛阳为中心发展自己的地盘!就在这个时候,时任齐王李元吉向李渊告发李世民的部署张亮谋逆!矛头直指李世民。李渊正愁没有借口削弱李世民的实力,于是很快便拿下了张亮,严刑拷问。若不是张亮咬死了不松口,历史恐怕就要就此改写了。
见在张亮身上找不到突破口,李渊为了避免进一步激怒儿子、逼李世民铤而走险,便释放了张亮。但是,到这个时候,李世民已经认清了父亲的真面目,指望老爷子传位是没有可能了。而且,老爷子还在着手削弱自己的实力,为大哥李建成上位铺路。同时,李建成和李元吉对自己又步步紧逼,欲除之而后快。最终,李世民在权衡利弊后选择了“铤而走险”,作最后一搏!不久之后,玄武门之变爆发,李世民在玄武门内诛杀了一母同胞的李建成和李元吉,并派尉迟恭“通知”并“保护”李渊。李渊见大势已去,只得承认既成事实,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不久后正式“禅位”,当起了太上皇。
或许有人要说,李渊是实权皇帝、并不是傀儡,玄武门之变时李渊为什么不调兵勤王?原因很简单,事起仓促,李渊事先根本没有得到任何消息、没有任何准备。李建成、李元吉被杀之后,猛将尉迟恭带着武器去“护驾”,李渊如果有什么异动,很可能立马就会身首异处。即便没有尉迟恭的威胁,彼时李世民已经控制了皇城,李渊在仓促之间想要调兵,几乎是不可能的。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后,李世民作为唯一活着的嫡子和唯一活着的成年儿子,皇太子之位只能是他的!加之李渊已经被李世民攥在了手里,原本跟随李渊的大臣也不得不为自己和家族的未来作出打算!更何况,关陇世家本就是打断骨头连着筋,谁来当这个皇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世家大族的切身利益。生米已经煮成了熟饭,根本没有谁会为李渊出这个头!于是,一切顺理成章,李渊“禅位”,李世民登基,“贞观之治”的大幕正式拉开。
唐朝史上本是当皇帝的命却非要当王爷是何人?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子是九五之尊,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然而皇帝之位只有一个,而皇帝的子嗣众多,为了争得皇位继承权,明争暗斗、反目成仇,甚至兄弟相残、兵戎相见。可偏偏就有这么一位,本是当皇帝的命,而非要当王爷,他就是唐睿宗长子李成器(李宪)。
自从武则天临朝称制成为一代女皇,宫廷几位“女能人”便蠢蠢欲动心向往之,企图做武则天第二,先有韦皇后,后有太平公主,一时间政局动荡不安。武则天末期,中宗李显在大臣的帮助下重登皇位,但他却不懂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并未从他老爹高宗那里吸取前车之鉴,依然重蹈覆辙。李显放纵皇后韦氏参与朝政,而韦皇后是一个阴险狡诈、心狠手辣的女人,不仅行为不检点,与武三思私通,对权力也充满极度渴望,企图与她的婆婆一样也能当女皇。
李显也实在窝囊,无论是韦后要提拔自己的情夫党羽,还是安乐公主拿着空白诏书让他盖章,他从来没有拒绝过。这越发助长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的嚣张跋扈,竟然看着李显越来越碍眼,于是一不做二不休母女两人联手将中宗毒死企图临朝称制。不过韦皇后显然能力有限,空有野心缺少武则天的杀伐魄力,更没有天命造化的照拂。就在她张牙舞爪得准备当皇帝时,相王李旦的三子李隆基打着“以相王安天下”的旗号,亲率精兵杀进皇宫,将韦皇后及其叛党诛灭,韦皇后的女皇梦就此破灭。
不愿做回皇帝的李旦只得二番当起了大唐皇帝(庙号还是睿宗)。睿宗李旦再次继位后,太子之事又被提上日程,在太子之事上,李旦颇为犹豫不决,当时最有资格当太子的是长子李成器(李宪)和三子李隆基,按照中国嫡长继承制的传统,长子李成器自然是皇帝继承的不二人选,况且早在16年前李旦第一次当皇帝时,年仅六岁的李成器就被已立为太子,后来随着李旦皇帝被罢免的风波,李成器从皇太子变成了普通皇孙。
李成器的性格很像他的父亲李旦,性格温和,在跟着父亲被贬的日子里,他小心翼翼,低眉顺眼,大气不敢出一口,夹着尾巴苟活了十几年,现在是苦尽甘来,该是自己当皇帝挺起腰板做人的时候了,李旦对自己的长子也深为同情,打心眼里希望自己的长子李成器能继承皇位,但李旦经过这些年的摸爬滚打,深知李隆基在铲除韦后叛乱、帮自己夺皇位功不可没,又积累了不少政治资本,深得众人拥护。话说李隆基实在像极了他的曾祖父李世民,勇敢机智,能力出众。其当下的境况与几十年前李建成和李世民争夺皇位何其相似,几乎如出一辙,如若处理不当,“玄武门之变”的悲剧就会在大唐再一次上演。
李旦能否像李渊一样安然地当九年太上皇,安度自己的晚年,实在难以预料。就在李旦犹豫不决难下决心和大臣们各执己见争执不休之际,李成器站了出来,宣布将皇位让给李隆基。于是上下哗然,那么他将皇位让给三弟李隆基,是愚蠢至极还是绝顶聪明?
我们不得不说,李成器的让位理由实乃经典:“太子乃天下公器,非庸人所能为也。天下太平时可以按照立长原则,国难时刻,该立有功之人,倘若不如此,天下百姓不服,这就不是社稷之福了。”此番话说得众臣无不五体投地,也让他的父亲李旦老泪纵横,感动不已。这样的回答勘称精辟,翻译成大白话意思就是:“我李成器不是傻帽般愚蠢至极,也不是当不了皇上,只是现在形势不适合,若是太平盛世,我李成器也必是有为之君。”
说实话这正是李成器审时度势、明哲保身之举。当时的形势,李成器深知自己能力在其三弟李隆基之下,在铲除韦后叛乱、帮父亲夺去皇位中功劳也没有李隆基大。即便李成器当了皇上,可能皇位还未坐稳就会被拉下马,脑袋能否保住还得看造化和李隆基的仁慈。而能将到手的最高权利拱手相让,可见李成器的胸襟与魄力,是一个绝顶聪明之人。这不平凡的一让,可以说是千古一让,既让出了兄弟和睦、手足情深,更让出了开元之治、大唐盛世。
不久,李旦将皇位传给了李隆基,自己当上太上皇。李隆基继位后是为唐玄宗,年后开元,他并没有辜负父亲兄长以及众臣对他的期望,一上台便先发制人,灭了太平公主,并将依附太平公主的官员悉数罢免。在任期间他任用贤臣,惩治吏治,奖励生产,励精图治,把大唐带向了盛世,史称“开元盛世”。
李隆基也是一个知恩图报之人,人家兄长愿意投桃,咱就得报李,人家愿意让出独一无二的皇位,咱也不能独享清福。因此,他对自己的兄长十分敬重,兄弟间也相处的十分亲密。据史书上说,李隆基专门命人作了一床大被和长枕,与其兄长同寝。还命人将原在兴庆坊的旧室改为兴庆宫,在此宫周围为其兄弟建造府邸,以便兄弟间更好的亲密往来。李成器也经常为李隆基摆酒设宴,兄弟两人一起狩猎、打马球和斗鸡作乐。李成器爱音乐,对戏剧也颇有研究,他还曾指导过杨贵妃的音乐。
历史罕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