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说要多出去走走看看
因为这个世界实在是太美好了
对自己来说都是最珍贵的回忆
即将踏着轻盈的步伐到来
你准备好出门旅行了吗?
20日,辽宁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 ,
等部门介绍了2023“畅游辽宁”
打造“红山”“红‘ 六地 ’”文化标识 ,
打造“红枫 ”“ 红海滩 ”等文化地标 。
以“赏花观鸟春游辽宁”为主题,
共涉及全省14个市587个点位。
鼓励更多的博物馆、图书馆和城市书房
打造业态丰富、环境舒适、亮点纷呈、充满活力、践诺守信的现代文化和旅游消费城市、休闲街区、夜间消费集聚区和旅游景区、度假区。鼓励更多的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和城市书房、城市驿站等文化空间延长开放时间。丰富各级城市公园夜间游览活动,推动城市公园免费开放。
从春季开始,陆续推出近 100 项惠民举措。坚持稳中求进,补链、延链、强链,“策划一批、在谈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持续策划包装项目,扩大有效投资。共谋划项目239个,总投资金额1111亿元。其中,春季开工项目22个。
近年来,辽宁聚焦红色资源、绿色山川、白色冰雪、蓝色海洋、“古韵”遗产“红绿白蓝古”五大特色,栽植“金梧桐”、打造“聚宝盆”,取得新进展、呈现新亮点、展示新风貌。
春节假日期间,辽宁旅游强劲回暖。全省共接待游客 1022.6万人次,同比增长8%,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61 亿元,同比增长 7.6%,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8.8%。元宵佳节,辽宁文旅夜经济揽金倍增。全省共接待游客约243万人次,同比增长超过 100%,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9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10%,进一步巩固了春节以来的市场复苏态势。
记者 查金辉摄
打造“万里长城东起点”文化IP
今年我省将筹备举办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捧出“金点子”、拿出“金钥匙”,锻造辽宁旅游“金招牌”。着力打造“万里长城东起点”文化IP。整合辽宁境内长城沿线文化遗产资源、生态自然资源,统筹推进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类主体功能区建设,展示长城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建设“万里长城”国家风景道(辽宁段)。
着力打造“红山”“红‘六地’”文化标识。“让文物活起来”,加强考古和博物馆等工作,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加强“红山文化”保护研究宣传,推动形成“南良渚、北红山”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互动,不断扩大“红山文化”的影响力。聚焦“六地”红色文化核心资源,系统推进红色资源普查,分级、分类、分批加强对红色资源全面保护。深化创意、统一设计,形成全省红色资源保护标识。探索将“剧本杀”正名为“剧本秀”生成转换机制,构建全新赛道,讲好红色故事,传播正能量。
着力打造“红枫”“红海滩”等文化地标。统筹全域全季,充分发掘本溪红叶、盘锦红海滩等自然资源生态魅力和人文张力,围绕滨海、生态、冰雪、温泉、乡村等培育开发体现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旅游产品,让“乡愁”成为游客“可带走的记忆”。推进旅游与“三产”深度融合探索邮轮经济、旅游包机等旅游协作机制。
仅次于河北、山西和内蒙古,
且辽长城为全国现存唯一一处。
其中,燕秦长城、汉长城和明长城
是历代长城中的典型代表
也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方案》中
提及的重点建设保护对象
广泛分布于辽宁省13个市域范围内
长城辽宁段沿线的文化与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
分布了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城名镇名村等
历史文化资源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长城沿线保存了大量相关遗址、纪念地、展馆等
分布有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
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
与长城游览线有机结合
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旅游线路。
线路不仅展现长城文化
景观价值、历史文化价值、
民族精神价值、建筑遗产价值
而且涵盖长城红色文化、
抗战文化、建筑文化、军事文化
以及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和自然生态等
编辑:崔陶然